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90后走訪大涼山 “真探”公益真相

2023年03月16日08:2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90后走訪大涼山 “真探”公益真相

  孔銀璐(中)在大涼山了解“撿回珍珠計劃”公益項目。受訪者供圖

  直到走進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站在刀削般的崖壁前,仰頭望著直入雲霄的鋼梯,看到有背著書包的孩子熟練地向上攀爬,90后青年孔銀璐此刻意識到自己幾天前在網上隨手捐贈的一元錢流向了何方。

  在中國青年報社《兩會青年說》錄制現場,孔銀璐分享了一個故事:“2022年夏天,我在網上刷到一個名為‘撿回珍珠計劃’的公益項目,項目關乎教育公平,想到自己從小鎮一路考來不容易,就隨手捐了。”不久后,她報名參加了騰訊公益發起的“公益真探”活動,與其他 107 位“公益真探”一起,走訪全國各地,追蹤網絡募捐善款的“源頭”。

  出發前,孔銀璐還在懷疑“網上做公益是否真的有用”,在她眼中,當時網絡曝光度很高的大涼山地區被一些慈善博主當作撈金的戲台,詐捐騙捐的事件時有發生。有人理性發問:“我們捐贈的錢用在哪裡?公益項目真的幫到那些有需要的人了嗎?它值不值得我們捐錢?”這也是孔銀璐所關注的。

  當孔銀璐抵達大涼山深處,看到沿途都是“遠比新聞照片上更險峻陡峭的懸崖”,車輛穿梭在盤山路上,“往往一側是絕壁,一側是萬丈深淵”。

  “受自然環境所限,這裡注定與現代文明的時鐘有時差。這裡的孩子們依然需要翻山越嶺才能去到學校。”在大涼山,孔銀璐結識了比她更年輕的支教老師李寧。李寧陪著她一起“考察”,他們爬過了懸崖村的2000多階鋼梯,來到村民集體搬遷的昭覺縣安置點——沐恩邸社區,社區旁邊就有幼兒園和小學。李寧告訴她:“懸崖村是脫貧的傳奇,也是大涼山的縮影。雖然孩子們在山下可以住樓房,擁有就近上學的條件,但有些習慣和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缺少‘時間’的概念。”

  李寧支教時發現,很多孩子家裡甚至沒有鐘表,上學偶爾會遲到,比如通知下午兩點的課程,孩子們有的上午11點就到了,有的下午3點才到。細究后,李寧才知他們對“兩點”背后的含義一知半解。對於“上學”這件事,孩子們一樣不太理解。剛入學時,一些孩子表現得非常隨意,“椅子上坐一會,然后起來蹲一會,偶爾聽一會課,又會跑到教室后面玩。有些孩子聽不懂普通話,隻能從發音開始一點點教,一個個教。先教會懂漢語的孩子,然后再請這些孩子翻譯給其他人。”

  在城市中,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孔銀璐的印象裡,從小到大,父母都秉持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如今,身邊的朋友更是給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報各種興趣班。“朋友的孩子今年5歲,從3歲就開始學習外語,上畫畫課程,如今已經閱讀了數十本外文書籍,完成涂鴉作品數百篇,獲得了圍棋11級証書……都是為了能讓孩子可以順利升入排名靠前的學校。”孔銀璐說。

  越深入走訪,孔銀璐越相信“撿回珍珠計劃”公益項目的重要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各界作出了巨大努力。近年來,涼山的教育扶貧持續加大投入。公益機構也參與進來,以孔銀璐所探訪的公益項目“撿回珍珠計劃”為例,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通過與各地區政府、初中高中學校合作,設立“珍珠班”。學校免除“珍珠生”的學費、免住宿費,新華教育基金會向每位“珍珠生”提供250元/月的生活補助,高中3年合計7500元。

  孔銀璐特意去翻閱了基金會的財務明細和每年的工作報告——自2004年開辦以來,截至2021年年底,該項目已在全國25個省市區、199所高中開辦了1631個班級,資助了76849名高中學生。

  在一份寫滿“珍珠生”名字的長列表裡,孔銀璐發現李寧的名字赫然在列。李寧原來曾是河北地區受過資助的“珍珠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后,她又考上了上海的公務員,“因為疫情推遲了報到時間,一直特別想回饋當時受到的雪中送炭般的資助,就在工作前來這裡當支教老師。”

  像李寧一樣的“珍珠生”不在少數。在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中,一半員工都是“珍珠生”﹔每年的受助人材料審核、學校走訪工作,也都有許多的“珍珠生”志願者來協助。在基金會公示的項目捐款來源中,經常可見“珍珠生”捐款人的身影,有的上百、幾千、上萬。長大后的“珍珠生”們幫助下一屆的“珍珠生”,逐漸成為“珍珠生”群體心照不宣的默契。

  讓孔銀璐沒想到的是,最讓她感動的是資金和物質幫助之外的東西,是一種無形的愛的傳遞。他們回到“珍珠班”后會傳授自己關於成長、學習、戀愛、考試的經驗,也會想方設法帶著孩子們走出大山,在成都等城市裡進行一周的體驗式游學,比如去航空博物館體驗航天飛行課程,讓新一屆的學生們了解除耕田、喂牛、割草、做家務之外,還有廣闊的世界。

  李寧告訴孔銀璐,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珍珠伙伴們會提供各種可信賴的幫助。“抵達車站,會有“珍珠生”的前輩接站﹔十一長假無處可去,同校珍珠社組織逛景點﹔對學習和發展有迷茫,“珍珠生”學長學姐傾聽解答﹔甚至熱門課程搶不上,前輩們也都用自己的電腦設備幫忙。”

  孔銀璐開始明白“撿回珍珠”這4個字的真正含義,那就是“不讓珍珠蒙塵可能是一種改變命運的閃光”。她清楚地記得,李寧陪她家訪時見到一名正在念高二的彝族男孩,正在陰暗狹窄的屋子裡看書,但他的眼睛很明亮,他對孔銀璐說:“我的名字在彝族的語言裡是戰士的意思,我會戰斗下去,到更遠大的地方去。”

  在回北京的歸途上,孔銀璐在日記裡寫道:“許多‘珍珠生’都會有他那個勁,都想像戰士一樣去奮斗,當看到公益的梯子搭下來時,他們會努力爬上去,然后又會拉別人一把。”

  如今,在西昌一中的高二“珍珠班”,有一面牆,貼著孩子們對未來的期待:“考上重慶醫科大學,當一名醫生”“少年的心應該是詩和遠方,自在,勤奮”“南京理工武器專業,制造美,有天地仁心”……幾年前,李寧也曾寫過類似的心願條,上面寫著她已經如願考取並畢業的學校名字。

  這一次的走訪,孔銀璐感觸很深,在她看來,她和其他“公益真探”要做的,是讓自己變成一座橋梁,連接公益平台、基金會、公益組織和捐贈人,客觀地去檢驗捐款的去向、項目的進展。

  前段時間,孔銀璐把自己從各地買來收藏的玩偶寄給了李寧,捐給了“珍珠班”,她最喜歡的是2個在海南買的熱帶鳥玩偶,“希望孩子們的未來也能像熱帶鳥一樣在廣闊的天地任意翱翔,飛向五彩繽紛的未來。”

  眼下,孔銀璐准備奔赴“真探”的下一站。

  (記者 戴月婷)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