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余件近代兒童傳統服飾在滬集中展出

近代兒童傳統服飾線上展。 東華大學供圖
兒童虎頭帽、桔紅緞繡花田雞褲、磚紅綢平金繡金龍海水紋兒童吉服袍、銀紅緞地三藍繡花卉紋琵琶襟坎肩……正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展出的“童衣寄心——近代兒童傳統服飾展”,展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兒童傳統服飾120余件,包含童袍、童褂、坎肩、童褲、童鞋、肚兜和圍涎等。
線下展覽情況一覽。 東華大學供圖
傳統家庭孩童多,常常是大孩子的衣服接力給弟妹穿,加之紡織品保存不易,兒童服裝的古代遺存少之又少,讓此次展覽頗為特別。這次展出的兒童服飾作為近代傳世品,品類豐富、造型多樣、刺繡精美、圖案紋樣幾乎涵蓋傳統典型的吉祥紋樣。
磚紅綢平金繡金龍海水紋兒童吉服袍(19世紀后期)。 東華大學供圖
展品中,一件“未完成”的小龍袍十分奪人眼球,它的大名叫做“磚紅綢平金繡金龍海水紋兒童吉服袍”,面料用暗八仙雲紋暗花綢,盤金繡海水江崖紋、出水龍紋和馬蹄袖正龍紋,打籽繡方勝、銅錢、法輪等吉祥紋樣,彩繡花卉紋、蝙蝠紋和雲紋。圓領、大襟、馬蹄袖,前后開衩,款式上完全符合吉服袍的形制,卻沒有飾龍紋於衣身。因為兒童服飾亦受到禮儀制度和身份品級的約束,古代雖有小小年紀便得功名者,但是此袍的主人大約不屬於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家人為了寄托對孩子長大后獲得功名的期許而制作。同樣的情況還可見空白官補,清代有贈送少年官補的習俗,補子上紋樣皆與成人相同,唯獨不縫綴象征官職的鳥獸。隻待少年考取功名后再按照官職縫補鳥獸圖案。
銀紅緞地三藍繡花卉紋琵琶襟坎肩(19世紀后期) 東華大學供圖
同為坎肩,這兩件坎肩有何不同?銀紅緞地三藍繡花卉紋琵琶襟坎肩為寬身圓領,琵琶襟,兩側開衩,面料用銀紅色緞地,三藍繡四季花卉紋。領口、袖籠、衣襟和下擺處黑緞地三藍繡蝴蝶花卉紋寬鑲邊。裡壓白地藍花絛子。衣襟處加四對黑色紐襻,應為富貴人家少女穿用。淺綠緞彩繡金魚水草紋一字襟坎肩為立領,一字襟。面料為淺綠緞,前身繡金魚水草紋,后身繡花卉紋。藍色幾何紋暗花綢作襯裡。領、襟、袖籠、下擺處飾藍色鑲邊。一字襟處飾五對盤花紐,側襟處左右各兩對,天真的童趣躍然紙上。
桔紅緞繡花田雞褲(20世紀中前期) 東華大學供圖
一條寶寶田雞褲充分體現了中西服飾文化的交融。田雞褲和現代的嬰兒連體衣頗為相似,本次展出的一條田雞褲,圓領,連身袖。面料為桔紅緞,彩繡龍鳳及“百歲”二字。領口處鑲褶邊,后中撳扣三副。為嬰兒著裝。田雞褲系西方輸入之物,但其面料之選擇及裝飾之圖案,多傳統意趣,一經輸入,即被廣泛應用。
兒童虎頭帽(19世紀末20世紀初) 東華大學供圖
展品中有一件館藏兒童虎頭帽。童帽作為兒童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護兒童相對脆弱的頭部不受傷害,並且起到保暖的功能,還具備禮儀和裝飾的作用。虎頭帽以彩色布料拼縫制成老虎的耳朵、鼻子、嘴巴等,獸面五官凸出、形態夸張活潑、色彩明快艷麗,層次分明。虎頭形象常賦予孩子虎頭虎腦、無病無災、茁壯成長之意。
淺綠緞彩繡金魚水草紋一字襟坎肩(19世紀后期)。 東華大學供圖
近年來,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策劃了錦衣載道——當代中國風格時尚設計大展、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展等多場深受社會和行業歡迎的展覽。“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定位於做中國優秀的紡織服飾文化傳承者和當代服飾時尚守望者這樣的角色,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於繼承方能更好創新。”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表示。
因疫情原因,目前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隻面向東華大學校內開放,但此次展覽線上線下同步開放,隻需關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暢游童裝展。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3月10日。(徐小雯 許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