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護網絡課堂空間
近幾年,網課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不少學校通過會議軟件、直播平台等開展教學活動。而以“網課爆破”為代表的網絡暴力也開始入侵在線課堂,不少師生深受其擾。前段時間,河南新鄭三中老師網課遭入侵后離世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這一事件將“網課爆破”一詞推向公共視野。
日前,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強化網暴當事人保護,嚴防網暴信息傳播擴散,依法從嚴處置處罰”,旨在切實加大網暴治理力度,進一步壓實網站平台主體責任,健全完善長效工作機制,有效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維護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
“網課爆破”究竟是什麼?為何在網絡課堂中出現?我們又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制止“網課爆破”,保障網課安全?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
1.誰在擾亂教學秩序
新鄭三中教師遭“網課爆破”的事件,讓很多人開始警惕,教師也成了網絡暴力的圍獵對象。
遭受“網課爆破”的新鄭三中老師的親屬介紹,該教師原在新鄭三中教授歷史課,一段時間以來,她的網課經常遭遇“入侵”和“爆破”。10月28日晚在上網課時,再次有陌生網友闖入網課直播間對其進行辱罵,干擾課件投屏,迫使該老師退出網課。兩天后她被發現在家身亡,死亡証明鑒定為猝死。目前,當地公安、教育等部門正在介入處理調查此事。
“網課爆破”是如何實施的?記者調查發現,一場“網課爆破”往往有幾位乃至十幾位參與者,並非“惡作劇”般簡單。
何為“網課爆破”,目前尚未有明晰的定義。根據已發生的案例進行歸納,“網課爆破”是一種惡意入侵網絡課堂、擾亂網絡課堂秩序的行為。當網課會議號和密碼被泄露后,有些人有組織地“入侵”在線課堂,通過強行霸屏、刷屏發送騷擾信息,甚至辱罵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這些入侵課堂的人,在社交媒體上被稱為“爆破手”。
“爆破手”通過社交媒體,有組織地發起一場場“爆破”,有些“爆破”來自學生本身,也有些來自明碼標價的專業組織。有組織的“爆破”由知情人泄露網課時間和房間號碼,專門的“組織者”下達“爆破令”后,參與者在固定時間集合“爆破”網課。根據已有報道,無論是內部泄露的學生,還是專門的“爆破手”,“網課爆破”的參與者以青少年學生居多。
《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未成年網民在網上遭到諷刺或謾罵的比例為16.6%﹔自己或親友在網上遭到惡意騷擾的比例為7.0%。
數字時代,人們很難離開互聯網,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也給了網絡暴力發展的空間。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接受採訪時指出:“‘網課爆破’並非普通的網絡暴力,而是網絡暴力向正常課堂教學活動的滲透,是一種新型網絡暴力。目前,‘網課爆破’顯示出兩大新特點:第一,具備‘干擾性’特征,即試圖阻斷正常的網絡溝通和交流,使授課無法繼續進行。第二,具備‘暴力性’特征,即使用攻擊性的語言、騷擾性的視頻乃至違反公序良俗、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不雅言辭,攻擊特定的目標或泛化的非特定目標,以達到擾亂秩序的目的。”
“網課爆破”這一惡意行為,經過互聯網的放大傳播,往往成了傷人利器。11月4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發布視頻稱:“這種行為真的讓人感到非常憤怒,因為同為教育工作者,我時常能夠把自己代入進去。我在想,如果我面臨類似的情境,會如何作為?”
“與網絡暴力普遍表現為朴素正義感不同,‘網課爆破’表現為參與者在擾亂課堂秩序過程中的無理性狂歡,其參與者以青少年學生居多。”中國傳媒大學主流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接受採訪時說,“網課爆破”對課堂秩序而言有著不可忽視的破壞性,給學生和老師都帶來巨大的傷害。
2.缺乏應急預案與管理辦法
互聯網已成為當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學習、社交、娛樂工具。以“網課爆破”為代表的網絡暴力行為是如何蔓延和發展起來的?
網絡的匿名性是“網課爆破”存在的原因之一。“網絡世界天然的治理難點在於,即便是引入了‘白名單’機制的軟件,也不可能完全解決實名制問題。而即便解決了實名制問題,頂著‘數字化面罩’與他人交流的體驗也完全不同於線下面對面交互的體驗,人們在不使用真實身份時更容易肆意釋放內心的極端情緒。”沈逸說。
“教師在操作層面的水平不同,對網絡熟悉程度也不同,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與此同時,校方和平台方在預案預警方面缺乏相應的響應機制。”唐遠清如是說。
沈逸也表示,“教學行為自線下向線上的大規模轉移,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大背景下開始的,所以也是在缺少事前准備的前提下展開的,而對網課的管理,沒有跟得上網課的發展”。
隨著“網課爆破”現象不斷浮出水面,其背后的組織化、黑產化的趨勢值得警惕。沈逸闡述了自己的擔憂:“我們需重視‘網課爆破’發展趨勢。一是‘生態化’態勢。一些參與的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隻要自己不喜歡某一門課,就可以找人進入課堂搗亂,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做法的不正確性。二是‘組織化’態勢。有一些依托社交軟件形成的群體或圈層正在承接這些‘爆破’的訂單。三是‘流量化’態勢的前兆。某種程度上,‘網課爆破’已經具備了‘流量化生存’的前兆。所謂‘流量化生存’,即通過獲取流量來提升或真實或虛幻的影響力,為此不惜游走在違反公序良俗或法律法規的邊緣。四是網絡暴力的參與者能夠從對正常社會活動秩序的擾亂、沖擊和破壞中獲得所謂的成就感、歸屬感和宣泄負面情緒的快感。”
3.維護網課秩序仍需多方發力
“網絡課堂作為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其教學質量必須得到保証。‘網課爆破’的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公安機關依法打擊破壞網絡課堂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懲治形成有效震懾﹔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也要加強對老師應對網課突發事件能力的培訓﹔有關部門要通過健全監管監督機制,促進平台履行主體責任。”唐遠清說。
目前,多個網絡會議平台已有相關應對措施,開展巡查和處理,清理掉了相關違規內容並封禁了部分違規賬號,並對“網課爆破”設立相應阻止功能。例如,騰訊會議提供了多種會前、會中、會后的權限設置方式,保障在線課堂安全性,滿足課堂、研討會、答辯等多種場景的教學需求﹔在釘釘,老師可通過設置‘僅主持人可邀請成員’,限制參會學生把會議號分享給陌生人。目前,記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搜索,發現此前以“網課爆破”為關鍵詞活躍的部分社交小組已無搜索結果。
與此同時,校方也行動起來,努力做好預防預警和事后處理工作。部分地區教育部門已關注到“網課爆破”情況頻現,並要求學校採取措施加強在線課堂安全,包括實名授權學生進入,要求每個學校設置網絡監控員,加強一線教師培訓等。課堂之外,也要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重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養成良好上網習慣,遵守網絡規則,規范自己在互聯網上的言行。“整體網絡環境是其中每一個個體互動建構的結果,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行負責。預防‘網課爆破’不僅需要校方的努力,還需要政府從更宏觀的層面提高治理能力、建設治理體系,為校方提供支持。”沈逸說。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維護網絡課堂秩序,懲治網課暴力亂象,刻不容緩。羅翔表示,對於擾亂正常的工作秩序、教學秩序,現行法律提供了許多規制之道,無論是教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還是刑法,都有相應的懲治措施。尤其是對公然侮辱他人,現行刑法第246條就規定了侮辱罪,以暴力方法或其他手段公然侮辱他人,情節嚴重的,最高可以判處3年有期徒刑。
近幾年,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電子商務法以及有關司法解釋等,都對打擊網絡水軍、治理網絡暴力等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在今年的網暴專項整治行動當中,重點網站平台累計攔截涉攻擊謾罵、造謠詆毀等信息6541萬余條,處置違法違規的賬號7.8萬個。在去年11月份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明確提到了要加強重要互聯網平台的義務,以及強化侵犯個人信息的懲罰機制和力度。
日前,中央網信辦印發的《關於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指出,網站平台要根據自身特點,建立完善緊急防護功能,提供一鍵關閉陌生人私信、評論、轉發和@消息等設置。用戶遭遇網暴風險時,網站平台要及時發送系統信息,提示其啟動一鍵防護,免受網暴信息騷擾侵害。在網站平台評論、私信等位置設置網暴信息快捷投訴舉報入口,簡化投訴舉報程序,網站平台對於明確為網暴信息的應在第一時間予以處置。向用戶提供針對網暴信息的一鍵取証等功能,方便當事人快速收集証據。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優先處理涉未成年人網暴舉報。
“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認清‘網課爆破’的本質與危害,保障網絡課堂的安寧,筑牢校園網絡安全防火牆,離不開多方發力,久久為功。”唐遠清說。
(記者 常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