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開放合作 廣建國際教育“朋友圈”(中國教育·這十年)

孫亞慧  林煥新
2022年12月19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8月19日在天津市舉行的世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博覽會上拍攝的魯班工坊建設·成果展。
  新華社記者李 然攝

  “魯班工坊”以魯班的“大國工匠”形象為依托,已成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知名品牌,在泰國、印度、印尼等國家相繼設立。圖為馬達加斯加魯班工坊。

  2021年7月31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閉幕。圖為志願者在大會主會場——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內留影。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攝

  圖為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孔子學院下設的採列孔子課堂11月17日在該國第四大城市採列舉行揭牌儀式。
  羅比·瓦倫契奇攝(新華社發)

  10年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

  “朋友圈”更大了

  交流聯通更緊密

  “魯班工坊不僅提升了泰國教育發展水平,更加強了泰中人文交流培訓、師生交流互訪,增進了兩國人民友誼。”說起全球首家魯班工坊,泰國大城技術學院院長瑪悠麗很興奮。在這裡,學生可以更直觀細致地觀察與學習,機會實屬難得。

  建設23個魯班工坊,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成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這一幕幕都見証著我國開放總體布局的優化,國際教育“朋友圈”不斷擴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人文交流形成了元首外交引領、領導人出訪帶動、高級別機制示范、雙邊多邊結合、國內國外統籌、中央地方聯動、官方民間並舉的多元互動新格局。”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劉錦說。

  自2016年起,《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陸續出台,從頂層設計上構建教育對外開放的藍圖。

  “在各項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我國不斷完善教育對外開放總體布局,統籌規劃、重點推進,逐步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劉寶存分析。同時,我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增進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

  學成歸國人才更多了

  服務高質量發展

  8月,HICOOL2022全球創業者峰會在北京舉辦。曾獲得“春暉杯”比賽優勝獎的北京字節光信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孫躍在會上介紹公司研發的水下光通信產品,獲得諸多關注。

  “我們創業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商業價值,更希望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的水下無線光通信產業,為探索和保護祖國的江河湖海作貢獻。這是作為海外留學歸國人才不能忘記的初心使命。”孫躍說。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輸出國,出國留學人數與回國人數的“逆差”也在逐漸縮小。以“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為例,目前大賽遴選優秀留學人員創新創業項目3424個,其中相當一部分項目涉及國內急需的專業領域,參賽留學人員九成以上獲得碩士以上學位,超半數在外獲得博士學位,通過大賽成功回國就業創業逾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

  人才變化帶來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的提升。劉錦介紹,10年來,教育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支持長三角地區打造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和國際人文交流匯聚地,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與北京市合作設立“留學人才回國服務示范區”,助力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立足區位優勢,擴大面向周邊國家的教育開放。

  各地各校也以實際行動回應時代之需。上海16所高校獲50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深化推進高校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西安交通大學首倡發起“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學之間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交流合作……這些舉措構成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音符。

  中國聲音更響亮了

  積極參與全球人文治理

  “她的成就是革命性的,利用中國傳統中草藥進行創新,發現了瘧疾的克星——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兩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赤道幾內亞政府向屠呦呦等3位科學家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這一獎項的獎勵對象是為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作出顯著貢獻的個人或機構。2022年,李蘭娟院士也獲得該獎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一步深入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大倡議、重要議程、重點計劃,深入參與全球人文治理。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舉例,這10年,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點計劃和旗艦項目,多個城市、項目及個人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科技獎項,並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多個合作平台,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亞非發展中國家廣泛好評。

  毫無疑問,10年來,中國聲音在國際上愈發響亮,中國方案在世界上愈發亮眼。

  拉動時間軸,從2013年舉辦“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際會議到2021年舉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已圍繞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國際熱點和前沿議題,搭建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這些會議的成果文件為世界教育、科學、文化、信息傳播事業發展注入生機活力。

  中國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成為一張張國家名片。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設立的女童和婦女教育獎、孔子教育獎、亞太地區教育創新文暉獎等獎項,對保障受教育權、推動構建終身學習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等領域的影響日益擴大。

  “我國堅持以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合作為抓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這體現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國際情懷,也為全球性教育問題的解決、創建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全球教育治理機制,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劉寶存說,“著眼未來,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世界格局的大變革和不確定性的增加,需要我們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眼光、更多的智慧去開創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責編:何淼、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