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2022年11月08日08:2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沿著黨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筆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本質要求,其中必然包含著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教育現代化。

對教育現代化的理解,通常包括目標意義和進程意義兩個向度。前者意指教育現代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標准,包括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等,同時,這一理想標准又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想標准﹔后者指的是達成教育現代化理想目標的過程與途徑。不論從哪一個向度看,中國教育現代化一定是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幾個特征。

1.牢牢把握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本土性特征

正如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一樣,中國教育現代化同樣不能脫離中國特色。比如,在高等教育領域,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宗旨,“雙一流”建設所確立的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建設定位充分體現了對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式”的強調和重視。在基礎教育領域,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取向就是從推進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上升到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戰略追求相輔相成,既彰顯了教育現代化追求教育公平的共同特征,也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一致。可見,中國教育現代化必須重視中國特色,並努力尋求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與各國現代化的教育共同特征的一致性,以中國特色表征教育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特色成就教育高質量發展。

2.牢牢把握教育優先發展的時代性特征

教育優先發展的時代性特征,主要體現在“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時代高度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上。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逐步確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也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共識和重要遵循。進入新時代,教育被置於“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一前所未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作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章節的第一個要點論述的﹔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則專門設了一個獨立章節論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這意味著教育不僅要作為“最大的民生”給予優先發展,而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發展交叉學科、建設新興學科、加強基礎學科、實施“強基計劃”、推進“雙一流”建設等各項重大舉措,都從新的戰略高度充分彰顯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時代特征。

3.牢牢把握素質教育的發展性特征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素質教育”,進一步表明了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國策中的重要地位。應當說,素質教育是最具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的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我國在二十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素質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都提出“發展素質教育”,從“實施”到“發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發展性:一方面表明素質教育是與時俱進的,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時代的素質教育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從二十世紀80年代對掌握學科知識的強調,到90年代對學生能力發展的要求,再到今天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文明素養、創新能力、實踐本領等綜合素質的培養,越來越趨向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素質教育仍存在種種問題和缺陷,需要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因此,基於問題導向強化發展,是當前改進和完善素質教育的重要取向。同時,發展素質教育必須做到大中小學有機銜接,並促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高度內洽。

4.牢牢把握現代教育的公平性特征

教育公平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共同特征。中國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把促進教育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在基礎教育領域,堅持人民至上,策應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拓展、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等戰略部署,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使教育公平真正成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切實助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高等教育領域,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著力建立高校分類發展體系,並對每個層類給予應有的制度支持,讓人人都可接受適合自己的高等教育,進而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具體體現在諸如注重研究型人才培養的“雙一流”建設,注重本科人才培養的“雙萬計劃”,注重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雙高”計劃等。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資助制度體系,確保每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去上大學和完成學業的機會。

5.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創新的一致性特征

從宏觀層面看,教育、科技、人才、創新的一致性特征是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致性,以及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一致性高度關聯的。具體來說,四者的一致性特征主要體現在:教育通過培養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推動科技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對於高等教育而言,發展科技本身就是其重要功能,“雙一流”大學更是承擔著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重要職能。同時,科技發展與創新也將帶來教育的發展與創新,即科技賦能教育。由此可見,教育在四者的一致性中處於基礎性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人才、創新能否真正成為這三個“第一”,歸根結底取決於教育,沒有教育的優先發展,就很難實現這三個“第一”。如果說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那麼,教育又是科技、人才、創新三個“第一”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基礎的基礎、戰略的戰略。四者一致性的關鍵在於創新,即通過教育的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當前,著力自主培養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一環,應當用系統思維加強有關工作,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育體系的一個整體目標,各個學段協同完成。這就要求教育各個學段摒棄過於狹隘和功利化的目標取向,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特別是學生創新素質的養成。如果說人的成長對教育而言是一個接力和合力的系統化過程,那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體系的系統性、協同性更為凸顯。因此,亟須推動縱向教育體系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尤其需要加強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多方面聯系,增進彼此了解,使教育鏈與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鏈有機銜接,從而增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

(作者:盧曉中,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