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新課標如何真正進入課堂

2022年10月28日08:5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課標如何真正進入課堂

   今年秋季學期,新課標開始施行。

   誠如專家所言,“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體現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對教育的本質理解,也體現了國家對未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預設與憧憬。

   新課程理念在學校扎實落地,如何從“千裡之外”走到“一米之內”?憧憬的育人藍圖怎樣成為看得到的風景?作為一校之長,如何用新理念將人一步一步“樹”起來,形成更高質量的育人實踐體系,書寫不同的答卷?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家書院等聯合舉辦的“京師問道”未來教育家成長計劃系列論壇,通過雲端會議就“新課標落地與學校行動”展開深入研討。

  並非零起點——

  理解新課標,自選動作成為必修動作

   對老師們來說,“新課標”“核心素養”不僅僅是一個個熱詞,更是改變,應知曉面對變化該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從課程標准到課程實踐,還存在著層級落差,如果沒有精准的理解和有效的實踐,新課標就難以真正進入課堂。

   作為一名管理者,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易艷丹校長清楚,“我們既要‘頂天立地’,去做頂層設計,去做底層邏輯,也要在多元的挑戰面前保持理性的態度,引領教師,不慌不忙,持續去改變,真正看到每一個孩子的需要。”

   “我們應該基於學校這樣一個教育場域,充分用好學科標准來促進教師深化學科理解。”在北京陳經綸中學民族分校校長郭鋒看來,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通過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來協同,形成的一個“素養拼圖”和集合體。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關鍵在於教師要有對學科的深刻理解。比如,大家都在談“跨學科”的協同學習,如果沒有對本學科的深刻理解,“跨學科”學習極有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因此,需要幫助教師從學科事實走向學科體系的建構﹔借助學科核心素養來加深學科理解,從而培養學科思維,最終形成學科智能。

   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新課標的落地息息相關。“老師的站位有多高,我們課程的育人價值就有多強。教師的教學站位決定了學校課程育人的眼界和格局。我們期望的是,每一節課,有需要了解、理解、記憶、掌握的知識點目標,更要有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國家督學、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原校長劉可欽認為,如果一個老師的課堂隻滿足於對知識點的了解、理解、記憶、運用和反復操練上,就很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專家導讀、自主研讀、同伴互讀、主題式微分享、開展沙龍……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開展了多軌制專項大學習。在“讀”與“展”的雙軌學習中,老師們慢慢明白了,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有了更高的定位,或者說把一些自選動作變為必修動作。

   “新課程方案,並非零起點,有過去很多學校探索積累的經驗,也包括一些問題,我們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分析、改造,然后進入國家文本的過程。”劉可欽表示。

  進階優化——

  學校提升轉化力,形成更高質量的育人實踐體系

   隨著新課程方案的落地,校長和老師們都會遇到新的問題。實施新課標,對學校的挑戰是什麼?迎來新的增長級,學校如何傳承經驗、分析優勢、持續改進?從學科意識、學科領地的局限性上升到學科育人、課程育人的高度,學校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導向,讓老師朝育人的方向前行呢?

   “需要進階優化。”劉可欽表示,學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表現水平,也是丈量一個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觀測點。課程內容需要圍繞素養立意的角度進一步優化,把內容組織起來,形成孩子學習的一個個問題鏈條,讓老師和孩子教與學的方式發生變革。學校的正向實踐轉化力,就是向新課程方案靠攏過程的體現。

   優化學校課程方案,探索大單元教學與跨學科學習的方式與機制,重構教育組織生態,研發課程迭代……在以往實踐的基礎上,北京中關村三小不斷改進。

   ——提供時空機制支持。每堂課的時間因需而定。在進行跨學科學習時,老師們不用糾結40分鐘夠不夠,他們可根據需要把90分鐘設置成不同板塊。即便是單一學科的學習,如果一節課的內容重在探究、多樣性表達,老師就可以連起來上60分鐘。這種改變算的是大賬:今天少點兒,明天多點兒,這學期整體上平衡就行了。

   ——重構教育組織生態。三個年級的班在一起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這被學校老師們稱為跨年齡、跨學科的班組群。如果上跨學科的綜合任務學習,就根據需要打開教室的一面牆或者其他牆,這樣就有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超越了班級授課制。

   “為此,校長需要向學術引領轉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國雄認為,校長的領導力重點體現在課程開發,包括領導課程資源開發、指導課程實施、領導課程變革等方面的能力。

   “老師與老師之間,關起門來的分科、關起門來的各個班級的學習,互相沒有交流溝通,在自己的學科裡,越挖越深,就出不來了,很難培養孩子整體認知世界的能力。”劉可欽介紹,學校會對成熟的項目形成項目名片進入項目庫,供老師去選擇、去迭代、去發展,形成跨年齡、跨學科的班組群,組織實施跨學科的學習。

   不少學校在探索,將育人目標進行校本化闡釋。“我們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一級目標,然后從行為規范的養成、思想道德的成長、學科的多元評價、探究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體質健康、心靈健康7個方面來形成學生的成長手冊,進行全過程的評價。”易艷丹介紹,學校運用信息技術制作了孩子們的“成長能量卡”,老師用電子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描畫孩子們的成長畫像。

   “我們期待讓技術變軟,讓課程變硬,讓評價變聰明,保護好孩子的多樣性發展。”易艷丹說。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校長周建華分析,為了更好地推進教學,我們應該把政策導向和老師教學實踐形成的經驗導向有機整合,把核心素養的概念加以細化,把它轉化到對教學的要求上。這樣,教學就不能再停留於隻關注一個知識點、一課或者一節上,而是以大主題、大單元、大情境來組織教學。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出台了單元主題教學的框架,把它變成一個新常規,用新的教學評價來落實這個新常規。當發現有個性的、有突破的優秀課例時,也會把這些個人經驗注入組織當中,變成整個學校所有教師共有的實踐性知識。

   始終相信每一個老師都是變革的力量。校長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一個支點,喚醒每一個老師的內心動力,以內源性變革去落地新課標,撬動師生的整體發展,撬動教育的一種高質量的發展。

   (記者 靳曉燕)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