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與“平視一代”同行
【光明時評】
新一年的開學季中,形式多樣的“新生第一課”頗為亮眼。精彩紛呈的“開學第一課”,形式各異、內容不一,但這堂“大思政課”大多呈現了與“平視一代”教學相長的新特點。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既考驗表達者能否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也要看傾聽者能否從中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如何與更自信、更自立、更自豪的“平視一代”產生更深情感共鳴、激發更強報國之志,是在新時代講好大思政課的關鍵。
從日常中提煉思政內容,練好有高度與有溫度的表達。思政課的目標是知行合一,既要有內涵高度,又不應讓學生感到高不可攀。《詩經》有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思政案例若遠離學生的日常經驗、抽離於火熱的社會生活,便會陷入“從定義到定義、從理論到理論”的桎梏。今年開學季,廣西桂林中學的學生在校園中尋找“身邊明星”,並請其在“開學護照”上簽名﹔重慶兩江新區行遠小學聚焦“戰高溫、抗疫情、扑山火”中的平凡英雄,設計10天10堂思政課程……秉承“開門辦思政”理念,很多學校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形式替代傳統報告會,增強思政教育的貼近性、落地感,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我也行”的積極憧憬與持續動力。
從創新中巧選思政角度,做好有意義與有意思的交融。思政課的目標是入腦入心,就先要讓思想觀點“聲聲入耳”。“平視一代”大多生長於海量多元的資訊環境中,思政課應精准把握其心理特點,重視青春語態、表達設計和融合創新,讓思政內容有料、有趣、有價值。如華中農業大學4700余名新生在15個教學科研基地體驗葡萄酒釀造方法、數字化考種機、前沿表型技術和平台等現代農業技術﹔紹興中小學40余萬名師生與2000多公裡外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民族小學的學子共享“雲思政課堂”,聆聽“經火不化、遇水不腐、寧折不屈”的越窯特性,提煉出守正創新的民族智慧。
從問題中發現思政要點,抓好講理論與促實踐的貫通。思政課的目標是學以致用,就要聚焦真問題、解決真困惑、促發真行動。近年來,在構筑“大思政”的育人同心圓中,科學家和行業專家逐漸成為“開學第一課”的授課主角,他們不僅帶來專業與人生的建議,也直面新時代的挑戰、回應年輕人關切的問題,在研學與創練兩方面,為新生樹立長遠目標與正確三觀。今年的《開學第一課》節目中洋溢著科學之問:培育金色種子的院士、探知地球奧秘的青藏科考隊、逐夢太空的中國航天人,一個個“挑戰不可能”的背后,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等宏大問題展現在青少年眼前。
近年來,思政課在探索中積極革新,不過一些課程在說理透徹性、表達吸引力、現場感染力等方面仍有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政理闡釋空泛,脫離火熱時代講道理﹔二是學理支撐不足,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觀點﹔三是對事理分析不透,難以回答學生的真切問題。
“平視一代”的成長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好的思政課應幫助他們在復雜世界裡分析問題、追尋意義,並由此認識到,思政課是對接現實的有用之學。面對“平視一代”,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更需要以理論為支撐、以實踐為載體、以奮進為底色,因勢而新、因勢利導地推動學生實現大發展,使其成長為可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呂帆,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