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國際排名的背后 是對待排名的“平常心”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退出國際排名,引發輿論關注。他們或是不再主動向排名機構提供學校相關數據,或是表示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目標。有人認為,中國大學更自信了﹔也有人調侃,大學不過是“嫌棄”排名機構把自己排低了。
高等教育界有“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之說,它們是U.S.News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QS排名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於2003年首次發布)。每個排行榜都存在爭議,但每次“張榜”時,它們也都能引發關注。
正如很多人所說,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排出來的,是建設出來的。多位大學校長也表達過對排名的觀點:不能不看,也不能全看。
不能不看,是因為排名的實質是一種評估。排名反映的是一所高校某幾個維度的指標,對排名結果進行診斷性分析,也能部分了解學校辦學中的成績和不足﹔不能全看,是因為任何排行榜都難以反映全貌,名次的上下波動,並不必然對應辦學質量的提高或下降。若將排名本身變成目的,研究排名的指標體系,對某些關鍵指標搞運動式、突擊性人工干預,換取學校位次的上升,則是對排名作用的異化。
大學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但很多排行榜的評價指標,是“論文”“帽子”等客觀數據,理念、模式、文化等大學辦學中更為厚重的東西,則因過於復雜,無法被納入排名評價體系。而且,大學各有特色,需要分類分層評價,一張榜單,無法概括一切。
當然,要不要參與排名,並不以大學本身意志為轉移。畢竟,各類機構每年仍會公布各種各樣的排行榜。比起是否退出,更重要還是看待排名的態度——是將排名當成參考,還是唯排名、唯指標?對排名的平常心,對自身發展道路的自信,才是高校退出國際排名背后的深意。
同樣的,社會公眾和其他機構,也要用理性態度對待大學排名,將資源分配、畢業生評價等因素,和大學國際排名脫鉤。這樣,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的底氣才能更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