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強基計劃”第三年——

“合適”的專業精准匹配“適合”的學生

2022年05月10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合適”的專業精准匹配“適合”的學生

進入五月,高考話題逐漸升溫,“強基計劃”的討論熱度隨之居高不下。這項以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為目的的甄選培養計劃今年進行到第三年,招生政策和社會認知都在不斷調整、磨合。2022年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政策有哪些變化?迎來首次考核分流的在讀強基班學生呈現出什麼特點?這些變化和現象背后是怎樣的趨勢?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

1.專業變化:邊擴展邊收緊,匹配更精准

2022年“強基計劃”試點院校新增了湖南大學、東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總數增加到39所,這意味著原“985計劃”高校全部進入這一計劃,這也使得考生及家長對“強基計劃”未來會擴展到哪些學校產生好奇。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育種’專業選拔培養未來致力於國家種業科技發展和種源安全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李景星介紹,該校“強基計劃”學生按照“3+N”本碩博銜接培養,單獨編班,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農業研究院、現代產業學院等重大科研實踐平台,實行全程化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訓練。學校將配備院士、杰出教授等一流師資力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業指導和學術引領,全程配套自主科研訓練專項經費等獎助計劃。

在院校增加、部分高校招生省份增加的同時,另一個層面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招生專業擴大。施行最初,“強基計劃”重點在數理化生及文史哲等基礎學科,今年,一些高精尖王牌專業也閃亮登場。比如北京理工大學新增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專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西北工業大學新增航空航天類專業、首度招生的東北大學唯一專業是自動化……

新增高精尖專業主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國家發展重大需求。這並不意味著對基礎學科的要求放鬆,相反是加強了。

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王浩宇說:“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專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智能無人系統的重大需求,培養智能無人系統領域領軍人才。北理工今年的入圍方式更加注重數學基礎。入圍分=高考文化課成績(不含政策性加分)+高考數學單科成績×0.2。對於第一類考生(即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按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數的4倍,依據入圍分擇優入圍學校考核。對於第二類考生(即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可破格入圍學校考核。”

一方面是擴展,另一方面,高校的一些政策微調也顯示出“收緊”的跡象。

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將學校測試時間提前到高考分數出來之前,高考結束后即進行學校測試,高考成績出來后按照高考分數和學校測試的綜合分數直接錄取。中國人民大學也在高考成績發布前增加了考生確認並簽訂承諾書的環節。這無疑讓部分想根據高考分數情況再做決定的學生沒有了“另做打算”的余地。

此外,部分高校設置學校測試合格線,不合格者即淘汰,比如體育測試雖然不計算成績,但是有的高校規定,如果體能測試不過關,則不被允許參加后面的筆試面試。同時,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都將入圍比例降低。

2.考生心理:追求“雙保險”的人越來越少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和歷史學兩個專業2022年“強基計劃”擬招生30人,2021年報名人數為1691人,預計2022年報名人數最終會持平或略低於2021年(到截稿日,報名還未結束)。

中央民族大學招生就業工作處招生辦公室主任龐建超說:“‘強基計劃’報名火熱之余,考生和家長也趨理智,有志於基礎學科的考生對‘強基計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強基計劃”本意是培養基礎學科人才,但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20年招生之初,確實有部分考生為了進名校追求“雙保險”而報名,結果高考后分數夠高,不需要通過“強基計劃”也能進入目標學校,就放棄了該計劃的校內測試。

“從2021年招生情況看,確實有部分報名考生高考后改變了主意,這是可以理解的。”龐建超說,“‘強基計劃’是個新事物,其概念和招生培養政策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人才成長規律,但實操過程還在不斷磨合,各種報考參數還未形成規律,考生難免游移不定,學校也無法過多承諾。在確認環節,學校初篩出了‘強基計劃’的堅定‘粉絲’,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后續校測和錄取的精准性,對此,我們應持開放的態度。”

事實上,2021年,中央民族大學“強基計劃”招生計劃圓滿完成,招生錄取分數也接近於相應省份普通類專業錄取分數線。“考慮到錄取過程中的專業校測成分和強基考生的學習動機等優勢,可以確定,生源質量較好地滿足了強基專業因材施教的要求。”龐建超說。

根據學生入學情況看,“強基計劃”確實篩選出了適合的學生。

龐建超說:“強基班和普通錄取的同學兩相對比就能發現,‘強基計劃’在基礎學科領域招生培養的意義已經得到了體現,確實招收到了願意為基礎學科長期耕耘、長久付出且有熱情有能力的研究人才。”

“我們在同任課老師的交流中得知,給強基班的同學上課備課必須更深一些,他們對一些課題的鑽研深度往往超過了老師的預料,比較適合通過PBL(項目制學習)教學模式進行引導和訓練。從這一點上講,強基班的同學確實在基礎學科的研究上起點更高,動力更足。”龐建超說。

3.強基培養:首度考核分流值得關注

今年,“強基計劃”將迎來首屆強基班學生考核分流、開始本碩銜接等關鍵節點。

“今年首屆強基班同學將迎來第一個考核期,動態進出機制將產生作用,可能有同學客觀上不適合‘強基計劃’的培養,會被分流出來,也可能有同學主觀上不願意再接受強基模式的培養,想主動分流出來。這樣的考核在碩士和博士階段仍然會有。”龐建超說。

“強基計劃”錄取后不能轉專業,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進出機制,想通過“強基計劃”“高枕無憂”直到讀博並不現實。各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的同時,也建立了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來強化質量保障。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考生和家長對“強基計劃”存在誤解,認為該計劃下都是冷門專業。那麼,基礎學科真的冷門嗎?就業前景的確不樂觀嗎?

李景星說:“冷與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考生對專業認知了解等情況而變化。對於考生來說,要了解國家戰略、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強基計劃’招生培養定位,充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及未來職業規劃等作出判斷和選擇。”

小班化、個性化、精英化、國際化、名導師、項目制、本碩博連讀、專項經費支持……從各高校的培養方案來看,強基班普遍享受到更優的師資配比、更多的科研實踐經費、更多樣化的國際交流。

龐建超說:“基礎學科領域的發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才,既需要學術型的專家學者研究員,也需要懂基礎學科能做好頂層設計的管理層。所以,從廣義上看,‘強基計劃’培養的畢業生應該是多樣化的,既能承擔基礎學科研究的任務,也能在一些非研究崗位為基礎學科的發展作出貢獻。”

未來“強基計劃”專業學生培養應注意哪些方面?“自然科學基礎領域應注重高精尖、卡脖子技術的研究,而文史哲基礎領域高級人才的培養要目標先行。”龐建超介紹,“目標先行指的是盡早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並對應到國家實際需要的科研項目中,打消強基人才對去路的疑慮。”

(本報記者 李玉蘭)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