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她讓芒草“聯姻”鹽鹼地,把不毛之地變綠洲

2022年04月12日08:4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在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柳堡鎮的土地上,一塊“綠洲”格外引人注目。其四周都是白花花的鹽鹼地,唯獨這裡綠意盎然。這是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陳翠霞團隊的芒草試驗地。

他們用近十年時間自主選育的芒草抗鹽鹼新品種,就種在這裡。到了收獲季節,畝產整株產量高達3600公斤。

最近,陳翠霞團隊又發現了新的芒草耐鹽鹼基因,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植物》上。陳翠霞課題組破譯了染色體級別的五節芒參考基因組圖譜,還解析了芒屬植物基因進化歷史,揭示了芒草中纖維素或半纖維素含量高的分子機制,為種質利用和新品種創制提供了理論支撐。

創建芒屬植物種質資源圃

在荒地裡瘋長的芒草外形高大,俯拾即是。這種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極具開發潛力的重要木質纖維素原料作物,其用途廣泛、可生產生物質燃料酒精。

十多年前,石油價格大漲,歐美國家紛紛斥巨資研究可再生能源,木質纖維素作物成為研究焦點。從那時起,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生物能源所工作的陳翠霞開始涉足相關研究。

外表平平但極具內涵,這是陳翠霞對芒草的評價。“它抗逆性強,可在荒草地、沼澤灘涂等邊際土地上種植生長,也是世界上最具開發潛力的木質纖維素原料作物。”她說。

在實驗室被“養育”了多年的芒草,陳翠霞希望它能“有番作為”。

長久以來,土地鹽鹼化是山東所在的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生產的突出問題。

“鹽鹼地和芒草種植‘聯姻’應該有前景。”深度調研之后,陳翠霞給出判斷,團隊成員迅速收集國內外芒草種質資源,他們把找到的200多份種質都放進山東農業大學南校區實驗站內。

“我們在學校裡又通過雜交育種培育,篩選出300多份芒草雜交種,由此創建了自己的芒屬植物種質資源圃。”有了“家底”,陳翠霞覺得在鹽鹼地進行芒草種植研究更有底氣了。

選育出耐鹽鹼芒草新品種

“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以下簡稱渤海糧倉)是一項農業科技工程,旨在通過科技攻關改良中低產田和鹽鹼地,進而實現增糧增收。

乘著渤海糧倉的東風,陳翠霞在緊鄰渤海的柳堡鎮找到了近20畝中、重度鹽鹼地,種植已研發的芒草新種質,篩選並培育出耐鹽鹼雜交品種。

起初,陳翠霞團隊成員將學校的芒草根資源運到200公裡之外的柳堡鎮進行栽種,到了后來他們直接在當地選育新品種。

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更堅定了陳翠霞扎根鹽鹼地的決心。“芒草剛長出來時,附近村的牛羊都來吃,這破壞了芒草生長,但卻讓我們看到了芒草作為畜禽飼料的潛力。”她說。

如今,這片有3000余株芒草的鹽鹼地生機勃勃,它不但成了網紅美景打卡地,還受到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認可。

“這裡各品系植株形態多樣、錯落有致,且四季皆有景可觀,具備了一個小型鹽鹼地生態恢復觀光園的功能。”山東省畜牧總站研究員翟桂玉說。

此外,陳翠霞團隊新選育的耐鹽能源芒草137、耐鹽綠芒297、耐鹽荻竹101芒草新品,在中、重度鹽鹼地上一畝地整株鮮重年產量分別約為3600、3200、1500公斤,表現十分亮眼。

破譯五節芒基因組

芒草為什麼具有這麼強的抗逆性?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陳翠霞團隊又開始研究芒草分子遺傳學機制。“當時關於它的生物學、細胞學和遺傳學文獻很少,我們的研究可謂‘白手起家’,從基礎生物學相關內容開始。”她回憶道。

芒草的基因組龐大、較為復雜,這給研究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我們通過二代、三代等當前先進的測序方式,用遺傳圖譜和BioNano數據等進行修正和驗証,並進行基因注釋和轉座子注釋等,解析芒草基因組。”陳翠霞團隊成員、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張國斌說。

經過近十年鑽研,陳翠霞團隊終於成功破譯了芒屬植物代表性物種五節芒的基因組。順著芒草基因組的“藤”,該團隊又找到了“瓜”。他們進一步推斷出同為禾本科甘蔗亞族植物的高粱、芒草和甘蔗3個物種的具體進化關系和時間﹔探討芒屬植物之間存在著廣泛種間雜交和漸滲作用的理論支撐﹔鑒定高粱、甘蔗和芒草機體內纖維素合酶的基因表達情況。

“我們希望為糧食作物,如水稻和小麥等,提供基因資源﹔同時,將芒草打造為促進鹽鹼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利器’。”陳翠霞說。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郭翠華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