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關注社會事務也是一種“學習”
你是否還記得,上大學時,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在忙些什麼?有人老老實實,過著上課聽講、下課看劇的平淡生活﹔也有人熱衷社交,在學生社團和網友群裡輾轉周旋﹔有人早早“備戰”,一頭扎進考研教輔、求職攻略堆成的書山。在大學生活中,每個人關注的焦點都不甚相同。入世或出世、向內或向外,個人取向的差異,決定著大學生如何調節其學習生活的步調。其中,有些學生在個人發展之外,對社會與國家的公共事務同樣懷有強烈關切,因而願意拿出精力,對相關議題加以關注和思考,並且試著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某種意義上,這既能鍛煉大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有助於促進公民意識的形成。
最近,江西南昌一名大一學生,便以獻策建言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在人民網的領導留言板上,這名大學生寫下了數百字的留言,建議南昌市“增加商業氛圍,建立網紅城市”。不難看出這名大學生的態度相當認真,他不僅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還以南昌市民的身份,情深意切地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
收到留言后,“江西省南昌市委民聲通道”很快作出回復:“作為一名大一學生,重點是學習,希望你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順利畢業和就業,為社會多作貢獻。”回復還表示:“希望你更多地思考,審慎建議,就某一方面認為可改進的提交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這樣可操作性空間更大。”
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不乏有人奚落提出建議的學生,在這些人眼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才是最理想的“學生模板”。
以公共政策的標准審視,這名學生提出的具體措施,只是羅列了一些其他地方已有的做法,遠遠談不上成熟,“可操作性”也有所欠缺。但是,考慮到這名學生的年齡,其表述已經反映出相對較強的思考欲望和表達能力。在一些人看來,大學生社會閱歷少,缺少現實經驗。但是,大學生要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從沒經驗變成有經驗,總要經歷實踐的過程。大學生如果只是對著書本學習,就不可能在走出校園的那一瞬間,當場成為成熟的“社會人”。
不論是積極關注公共事務,還是公開發表意見,與政府部門線上溝通,都是大學生學以致用、驗証個人想法的方式。利用課余時間思考家鄉城建工作的發展方向、收集相關資料或進行調研、向政府提出建議,可以說是一堂極好的“社會實踐課”。隻不過,這門課程並沒有寫在學校的課表當中,而是學生本人“自學自研”的成果。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其個人綜合能力與人格的完善,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題中應有之義。
大學生將目光投向社會,鼓起勇氣說出內心想法,同樣是一種“學習”。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大學生發展得更好,希望他們在未來成長為國家棟梁,就沒有任何理由去嘲諷、奚落他們的勇氣、熱情和實踐精神。“學習”不只是為考試服務,而是為了讓大學生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一千個大學生有一千個不同的理想,也有一千種不同的活法。對此,我們不妨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空間,多送上一些溫暖的鼓勵。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