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潛心擘畫更美好的教育藍圖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基本思路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教育,關系千家萬戶。發展高質量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職業教育到終身教育,一張宏大的教育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實施“學前提升計劃” 提高學前教育普惠水平及保教質量
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實現了普及普惠目標。今年12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學前提升計劃”)。
隨著三孩政策的實施,普惠性資源區域性、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在鞏固普及普惠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破解制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的瓶頸問題,健全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學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全面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
“學前提升計劃”對“十四五”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作出部署:到2025年,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具體來說,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0%以上﹔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全面提高,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機制基本形成。
為進一步加強幼兒園規范管理,“學前提升計劃”指出,對出現虐童、體罰及變相體罰等嚴重師德失范行為的幼兒園,年檢實行一票否決。
印發《義務教育評價指南》
扭轉唯分數、唯升學不良傾向
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義務教育評價指南》(以下簡稱《評價指南》),發布了縣級、學校、學生三級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整體來說,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都圍繞著素質教育導向,圍繞著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不良傾向來構建。
具體來說,在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當中,《評價指南》提出了“不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不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不舉辦重點學校”“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狀元、升學率”等考查要點﹔在學校辦學質量評價中,則明確提出要嚴控考試的次數,不公布考試成績和排名等要求,評價學校不看升學率,更多注重增值性,要看學校辦學質量的總體狀況以及年度變化情況﹔在學生的發展質量評價當中,首先是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來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即使是在學生的學業發展評價當中,也不局限於學業水平評價,而是強調學生的學習習慣、創新精神,為學生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奠基。
相關專家指出,《評價指南》的一大亮點,是明確強調了學生發展質量是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核心,突出考察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情況,構建了以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
出台系列“雙減”政策
規范校外培訓,教育回歸校園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是今年教育領域的最大熱門話題之一。
“雙減”政策是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大舉措。
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線上學科類機構改為審批制,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分類制定標准、嚴格審批﹔規范培訓服務行為,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之后,一系列文件出台,一系列舉措落地:規范校外培訓材料、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規定校外培訓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開展學科類培訓和非學科類培訓的科學劃分……
學校開始廣泛提供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同時,著力提升課堂質量,充分發揮校園育人主陣地的作用,讓學生在校內就能“吃飽”。
專家指出,隻有進一步均衡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縮小教育差距,同時突出素質教育導向,優化教育評價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才能從根本上紓解社會各界的教育焦慮,有效降低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在“補差培優”方面的所謂“剛需”。
通過家庭教育促進法
將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
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2022年1月開始實施。這讓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事。
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定義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它規定了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等。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強親子陪伴,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言傳身教,尊重差異,平等交流等。
家庭教育最關鍵的責任主體是家長,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不過,當好家長並不容易,家長也需要指導和幫助。
教育部指出,各地要推動學校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家委會、學校公開日、家長會、家訪等工作機制﹔要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提高教師開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專業指導,發揮專家指導作用,推動完善家校社銜接配合機制,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有效模式﹔要會同婦聯等部門協同推進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依托家長學校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積極為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提供支持。
8省市開啟新高考
高校考試招生改革持續深化
2021年,新高考正式在全國第三批進入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市落地。
1月31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於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改革。2021年高考命題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查和引導。要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今年高考,福建、湖北、江蘇、廣東、湖南、河北、遼寧、重慶8省市實施“3+1+2”模式:3門必選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1門首選科目,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門再選科目,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科目中再選擇2門進行考試。
高考后,則是“復雜”的志願填報環節。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深入實施,考生能夠填報的志願數量越來越多,有些地區的志願組合甚至能達到好幾百個。各地教育部門、考試機構和高校在考后也組織開展“加強考生志願填報指導服務”專項行動,為廣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樣的指導服務。
開啟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評估
破除“五唯”頑疾,引導教師潛心教學
2021年,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開始了。
這是繼2014—2018年審核評估總體完成后,教育部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啟動實施的新一輪審核評估,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督導改革推出的硬招實招。
評估指標體系注重兜底線促發展,既體現國家意志,又給學校留足發展空間﹔通過模塊化設計定性指標,首次設置統一必選項、類型必選項、特色可選項、首評限選項,由高校根據要求和辦學實際自主選擇﹔採取增加定量指標,設置必選項和可選項,必選項對標國家底線要求,可選項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指出,新一輪審核評估的一大特點,是在改革導向上堅決破除“五唯”頑疾。針對高校在科研評價和人才評價方面存在的“五唯”頑疾,評估方案全面加強對辦學方向、育人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審核,引導教師潛心教書、安心育人。
圍繞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多樣化需求,新一輪審核評估採取柔性分類方法,按類型把“尺子”做細,提供兩類四種“評估套餐”,引導一批高校定位於世界一流,推動一批高校定位於培養學術型人才,促進一批高校定位於培養應用型人才。同類型常模比較長短,高校可以自主選擇不同類型的常模數據作比較分析,從而進一步找准所處坐標和發展方向。
交叉學科“自立門戶”
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新路徑
今年初,交叉學科正式成為我國第十四個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成為該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交叉學科,終於“自立門戶”。
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置“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進行直接體現,以增強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眾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更好的發展通道和平台。
今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為交叉學科發展探索規范化的制度安排。《管理辦法》也給出了交叉學科的明確定義:交叉學科是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通過深入交融,創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論、方法,展示出一種新的認識論,構架出新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個新的更豐富的知識范疇,已經具備成熟學科的各種特征。這是在有關學科學位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確對交叉學科內涵進行界定。
《管理辦法》建立了先探索試點、成熟后再進目錄的機制,由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依程序自主開展交叉學科設置試點,先試先行,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在此基礎上,還明確了試點交叉學科編入目錄的申請條件和論証程序,嚴把質量關。
設置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
提高培養質量,造就新時代大國工匠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此前,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將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作為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點的重要任務,健全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
今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研究制定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辦法,是完善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准體系、系統加強專業建設、科學有效引導預期、保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行穩致遠的基礎性工作。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表示,《辦法》研制過程中,堅持“三個高、兩個銜接、三個不變”的總體思路:“三個高”,即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高起點、高標准建設一批專業,通過長學制培養,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層次、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兩個銜接”,即注重與中職和高職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的銜接,注重與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准和有關評估方案的銜接。“三個不變”,即在辦學方向上堅持職業教育類型不變,在培養定位上堅持技術技能人才不變,在培養模式上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變。
今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於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將職業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
規范非學歷教育培訓
力促成人教育更貨真價實
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培訓已經被嚴格監管,那麼在倡導全民終身學習的今天,面向成人開展的非學歷教育培訓,也需要得到進一步規范。
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社會成人教育培訓管理的通知》,從堅持正確方向、規范名稱使用、嚴格招生管理、選好培訓內容、優化師資團隊等10個方面加強了對這類培訓的管理。
通知指出,社會成人教育培訓機構在招生時不得進行虛假廣告和宣傳,不得隱瞞或混淆機構性質,不得以性別、民族、宗教、身份、資產規模等設置歧視性條件,招生規模應與辦學能力相匹配。嚴禁以教育培訓名義搞“小圈子”“小團體”。
教育部還對普通高校舉辦非學歷教育進行了規范,強調高校要全面落實辦學主體責任,嚴禁高校委托校外機構代理招生,嚴格控制非學歷教育合作辦學。
針對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則加強了廣告發布的管理。相關規定明確,廣告中不得出現“無需學習”“無需上課”等虛假違規內容,不得出現“快速取証”“免考包過”“考不過退款”等對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証性承諾﹔不得模糊自學考試助學活動與主考學校學歷教育的關系區別﹔不得混淆技師學院、專修學院、研修學院等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與開展學歷教育高校的性質區別。
多舉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讓高校教師安教、適教、樂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教師總數已經達到1792.97萬人,比上年增加60.94萬人,增長3.52%。其中,高校教師增加5.34%。
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了20條重點舉措。意見指出,要充分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出台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標准,分類設置評價指標,確定評審辦法﹔突出質量導向,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破除“五唯”和論文“SCI至上”,還要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擴大高校工資分配自主權,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點的薪酬制度﹔在保障基本工資水平正常調整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高校教師工資收入水平,並向高層次人才密集、承擔教學科研任務較重的高校加大傾斜力度﹔落實高校內部分配自主權,向扎根教學一線、業績突出的教師,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以及從事基礎前沿研究、國防科技領域教師傾斜。(張蓋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