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太空授課播下的“種子”發芽了

2021年12月14日08:5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太空授課播下的“種子”發芽了

  12月9日,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此次授課活動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分設4個地面分課堂,共142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圖為青少年向航天員提問。中國科技館供圖

  12月9日,距地400公裡的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一個旋轉的陀螺出現在大屏幕中央,隨后傳來“太空教師”王亞平的聲音,“歡迎來到天宮課堂”。這是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的開場。

  這個聲音,張舒琪再熟悉不過。8年前,她還在讀高二,從電視裡看到太空授課,就有來自王亞平的聲音,也有同樣的陀螺演示,那是我國在神舟十號天宮一號任務期間開展的第一次太空授課。張舒琪感到奇妙、有趣、興奮,從此她對於航天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

  如今,8年過去,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的孩子已經長大,他們中不少人正在上演著一個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張舒琪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她成為一名空間站任務飛控試驗隊員,和身邊的同事日夜守護著天上的航天員英雄,既自豪,又幸福。

  無獨有偶。她的同事,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29廠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的李什博也有著類似的成長故事。8年前,李什博第一次觀看太空授課時還是一名學生,對航天知識充滿了好奇,尤其對航天器有著濃厚興趣。8年后,他成了空間站大型金屬艙體焊接裝配團隊中的一員,看到航天員在他參與研制的空間站中授課,心中無比激動。

  前不久,還有一群大學生上了熱搜,他們研發的“宇宙八音盒”衛星樂器裝置,將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數據,聆聽宇宙八荒的聲音。這一創作靈感,正是來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課。

  ……

  “最高”講堂種下的夢想種子,已經發芽了。

  一隻陀螺轉出航天夢

  24歲的王楠上一次觀看太空授課時,還是山東省高密一中一名高二學生。

  8年前的那個夏天,得知神舟十號任務將有太空授課環節的消息后,王楠每天都在盼望電視直播的到來。那時,“太空授課”這幾個字對大家來說還很陌生,身邊的同學也不太理解,她為什麼總會在提到它時眉開眼笑。於是,她便動員全班、甚至全年級的同學一起看看“這個課到底有多神奇”。

  她至今忘不了那個上午:2013年6月20日10時左右,在中小學這已經是第三節課的時間,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

  接著,這塊小小的屏幕,與太空相連。電視裡傳來王亞平的聲音,王楠和全班50多名同學一起,看到王亞平在失重環境下演示的陀螺、單擺和水球實驗,以及在地球上很難實現的“特技”動作。

  讓王楠欣喜的是,剛剛在課本上學到的“牛頓定律”“宇宙速度”,被航天員以如此特別而又直觀的方式進行了驗証。

  在“水球倒影”的鏡頭裡,王亞平水汪汪的大眼睛和波光流轉的水球相映成趣,以及俏皮的一句“你看,透過水球,你們還能看見我的倒影呢”,整個畫面定格成為“太空課堂”留給王楠最美好的一幀記憶。

  填報高考志願時,因為總能在發射直播裡聽見“某某測控站”或“某某測控船”,王楠毫不猶豫地把6個平行志願的首選專業全部填成了“自動化”或“測控”。后來,她進入到自己心儀的測控專業學習。

  2018年,王楠保研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坐在北航的實驗室,她研究起了慣性導航系統裡的陀螺儀。巧的是,當年王亞平在天宮一號裡講解的內容之一就是“陀螺的定軸性”。

  “可能這一隻小小的陀螺,就是維系我與航天員之間轉動不停、堅定不移的緣分吧!”王楠說。現在,她已研究生畢業,正式成為一名航天人。

  追著航天員腳步長大

  2008年,王京天7歲。但他至今記得那年9月的一天,晚飯過后,他早早蹲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晚上的特別報道——神舟七號發射任務。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10、9、8……2、1,點火!”

  隨著一聲聲清晰而響亮的口令,王京天從屏幕中看到了發射塔下的火光,聽到了發動機的轟鳴聲,他激動地跳了起來。幾天之后的出艙直播,航天員翟志剛一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再次讓他激動萬分。

  這之后,王京天每當聽到有關航天的消息,都會豎起耳朵。5年后,神舟十號任務官宣的消息中,有一句話引起他的注意:“航天員后續將開展一系列空間實驗,包括太空授課……”

  那時的他,已是一名初中生,上課自然是每天的日常,但太空授課這一新鮮事物倒是第一次聽到。

  授課當天,他在學校和同學提前守候在電視機前,畫面切到“太空教室”,他看到王亞平“飛”了過來,亞平老師通過幾個簡單的小實驗,迅速打開了話題,講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以及牛頓定律等。

  “這堂課雖然不長,但令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能夠創造全球最大的‘課堂’,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京天說。

  此后幾年,他持續關注有關中國航天的新聞。

  2020年7月23日,剛剛從高考戰場上走出來的王京天,來到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這一次,他在現場見証並拍攝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的全過程。

  見証了中國“奔火”的震撼,他暗自下定決心,也要把中國載人航天的裡程碑記錄下來。

  次年4月29日,王京天和朋友再次來到海南文昌,這一次他們送行的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他們一起拍下了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天和核心艙發射的畫面,並制作成視頻,希望借此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中國航天、熱愛並支持中國航天。

  天和核心艙飛向太空,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這次任務后,中國空間站任務的每次發射,王京天都追到現場進行拍攝,並制作成視頻發到網上。

  “8年前的那堂課,讓我真切感到國家在航天領域的成就。通過制作視頻,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更多孩子了解中國航天。”王京天說。

  8年過去,王京天已從初中生成長為大學生,時間在流逝,但他對航天的興趣還是像第一次聆聽太空授課那般濃厚,他說,今后“天宮課堂”的每一堂課都要追下去。

  最高課堂的最深“播種”

  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航天員楊利偉由此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

  王嘉楊的航天夢,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那時的他,剛剛步入小學校園。年幼的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航天,僅僅是被電視上火箭升空的畫面吸引,一邊聽著愛好軍事的父親給自己講火箭知識,一邊好奇地想象著藍天之外的世界。

  在那之后,每次父母帶他去逛書店,他總是喜歡在科普書架上翻看天文和航天方面的書籍,津津有味地“研究”著新星爆發、黑洞、運載火箭和航天飛機。

  2021年10月14日,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前的航天員見面會上,當王亞平再次說出那句“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時,王嘉楊頓時感覺自己的心被揉了一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個高一的夏天。

  那是神舟十號太空授課后的第二天,高中物理課上,老師拿出半節課來回顧太空授課中與牛頓第二定律有關的片段。王嘉楊不僅驚嘆於微重力環境的神奇,也突然覺得手中試卷上的小滑塊、斜面和傳送帶不再“面目可憎”,即使這些習題依然令他頭大,但他打心底意識到,這些困難與挑戰是追尋科學真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鋪路石。

  時至今日,那場太空授課已經過去8年,但王嘉楊對航天的熱愛並未因此而衰減分毫:長五首飛、嫦娥探月、北斗組網、天問探火、核心艙發射、航天員出征、出艙行走……每一次航天重大任務的慶祝者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被王亞平“圈粉”的這些孩子可能不知道,王亞平老師的飛天夢,也是在18年前楊利偉飛天時種下的。

  當年23歲的王亞平,同樣坐在電視機前關注這一歷史時刻,她腦海裡一個小火苗“騰”地被點亮了:“中國現在有了第一個男航天員,什麼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如果可能,我要做那個向太空挑戰的人。”

  楊利偉飛天點燃了王亞平的太空夢,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又引發無數學生對航天的向往,這在她看來也是一種接力。8年前一堂太空課,讓她擁有了幾千萬學生。回到地面后,她收到很多學生來信。一名學生在信中說:“自己會像毛毛虫一樣,慢慢地爬上樹,一天,會變成一隻蝴蝶,飛向太空,實現夢想。”

  有人說,這是最高處授課,最深處“播種”。

  時隔8年,中國航天員再次開講,他們在空間站播下的太空種子,又將開出哪些花朵?我們一起期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責編:郝孟佳、溫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