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大學生“自我藥療”潛藏健康風險
20歲的章子航已經有兩年沒進過醫院了。這名就讀於武漢一所重點高校的大三本科生自詡“懂養生、鐵打的一代”:平時有點小病小痛,要麼自己買點藥,要麼直接“扛過去”。
現如今,隨著網絡化帶來的便利化,不少大學生出現健康問題后,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去校醫院或校外醫院就診,而是打開手機上網查詢病症,然后通過外賣下單買藥。“自我藥療”在年輕人中日趨流行的同時,有專家警示,這種不安全的用藥方式或致嚴重的健康損害。
那些對“自療”十分自信的年輕人
21歲的林可欣是湖北大學學生,租住在學校附近。一天晚上,她有些虛弱地從房間走了出來,一隻手敲了敲合租室友、同班同學秦瑤的門:“瑤瑤,你有感冒藥嗎?”另一隻手用手機在外賣軟件上查看附近的藥店。
“有!你要哪種?”室友打開門,從櫃子裡翻出10多種藥擺成一排,消炎的、退燒的、止瀉的、止疼的,應有盡有。
一時間,林可欣花了眼,不知該選哪種,隨手拿起一瓶阿莫西林,“就這個吧”。對於林可欣來說,平時有個頭痛腦熱,“都是小事兒”,靠自己或室友就能解決。如果不是因為嗓子疼得快失聲了,她“可能連藥都不會吃”。
20歲的小朱就讀於一所藝術類高校,今年讀大三。因為從小和奶奶一起看央視一檔健康節目,小朱掌握了許多養生小竅門,她對“自療”技術十分自信。
高二那年,小朱參加藝術集訓前突然發燒,但當天下午有她最喜歡的表演課,如果去醫院肯定會錯過。上午,小朱決定在房間進行一套“自療大法”:先喝兩包板藍根沖劑,再泡上一大杯黑糖生姜茶喝下,讓身體暖和起來﹔緊接著利用花洒水柱按摩后背的穴位半小時,然后蓋上被子大睡一覺。
一番操作完畢,待小朱醒來,“意識已清醒許多,渾身輕鬆”,下午順利上課。
如今,上了大學的小朱仍熱衷於自己的“養生術”:保溫杯裡泡人參枸杞,即使在三伏天睡前也會用一個高度與小腿齊平的桶泡腳,時常自己艾灸、拔罐……她曾驕傲地對室友稱“跟著我養生,壓根兒不用去醫院”。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8年,《藥物流行病學雜志》刊發的《北京市某高校大學生自我藥療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論文顯示,受訪大學生在感到身體不適后,採取“自我藥療”的比例達到78.7%。
致命的“經驗”和“想當然”
不過,曾經的“自療高手”,也有“翻車”時刻。
2020年9月底的一天,武漢突然斷崖式降溫,堅持“春捂秋凍”的小朱並沒有和室友一樣增添衣物。在學校奔波了一天,晚上她回到宿舍連打了好幾個噴嚏。她並沒放在心上,認為只是鼻炎犯了。
第二天一早,小朱感到身體有些軟綿綿的,額頭發熱。她翻了翻藥箱,退燒藥已過期,便喝了兩包板藍根沖劑就去上課了。
在小朱印象中,以前有點輕微感冒,板藍根沖劑基本可以解決。但她並不清楚,板藍根是治療外感風熱的藥品,不適用於風寒感冒者。
又過了一天,小朱起床感覺眼前一黑、渾身乏力,她來到校醫院想開點藥。還沒進門,紅外線測溫儀發出警報聲。遵循疫情期間管理規定,小朱由專人送往校外醫院。歷經核酸、腦CT和血清等系列檢測,5小時后小朱才打上退燒針。
有學生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
據報道,2018年,就讀於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小張高熱7天伴腹瀉5天后,才前往醫院就診。血液檢查提示其全身肌肉正在溶解,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多臟器功能衰竭。
原來,生病后小張去藥店買了多種感冒藥混合服用,且自行加大劑量。然而,生病前,小張因趕課題經常熬夜,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中成感冒藥多含“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服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導致其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腎衰竭。
一些對外宣稱的“功能性”藥品也是濫用的重災區。
20歲的楊小米是一所藝術類高校表演專業的學生,去年期末前一個月,她得知期末考核中形體佔比較大,為了盡快減肥,她通過微商下單了兩盒宣稱“純中藥燃脂、不節食不運動不反彈”的“減肥糖果”。
但服用后,她感到心跳加速、惡心想吐、口干舌燥,晚上還失眠。微商反饋“是正常反應,說明在燃脂”,她便咬牙堅持。
接下來5天,楊小米持續流虛汗、惡心想吐。她前往醫院同時打電話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經檢驗,該“糖果”所含西布曲明劑量嚴重超標,對健康危害極大。
2019年,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報告曾指出:用藥錯誤是醫療衛生系統中損傷和可避免傷害的主要原因。
“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如出現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反應,都應想到有沒有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但非專業人士常常難以自我判斷,需要多咨詢醫生或藥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汪震表示。
專家建議加大用藥安全宣傳
最近,記者對50名湖北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身體不適時,隻有28%的受訪者會去醫院診治,48%的受訪者會根據經驗自行用藥,還有24%的受訪者選擇“多喝熱水,扛過去”。
在汪震看來,“自我藥療”背后的隱患,不得不防。他表示,當下常見這幾種用藥不當行為:相信所謂的祖傳藥方或是土方子,結果帶來副作用,耽誤治療﹔感冒藥聯用不當,如將酚麻美敏片和對乙酰氨基酚聯合使用﹔酒后吃藥,比如頭孢類藥物、甲硝唑類藥物,“這一點在大學生群體中相對多見,有的年輕人飲酒之后容易忘記這一常識,造成危險。”
另外,出於賭氣心理或身患抑郁症等,部分年輕人有意服用過量或有毒藥物。汪震曾接診過為情所困口服農藥的女大學生,“病情危重”。
“應加大用藥安全宣傳力度,在使用藥品時遵醫囑或仔細閱讀說明書。一些藥品說明書字體較小,排版不利於閱讀,也需改善。”汪震建議。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藥學部主任劉東建議,患者在就醫時應帶上所有正在使用的藥品,詢問藥品使用方式、服用方法、注意事項,以便安全高效地處理病情。
改善高校醫療環境同樣刻不容緩。記者採訪了解到,一些高校學生對校醫院的平均滿意度不高,影響因素主要在醫師專業性、設備資源、接診態度等方面。
“其實我們也有難處。”武漢一所“雙一流”高校校醫院主管護師認為,一些高校往往將大量資金投入教學相關的硬件設施,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很少,一些校醫院在學校面臨“被邊緣化”趨勢,導致醫療設施缺乏、部分醫師專業水准有待提升。
“高校為沒有收入的大學生建立專業度較高、價格低廉、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十分必要。”這名主管護師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和校醫院同心協力。比如,加快對高校醫院醫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的改革,爭取政府與社會對高校社區醫院加大投資,讓高校醫院有能力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資源,從而更好地為師生提供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文中受訪學生為化名)
朱可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