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如何引燃創新引擎的

2021年11月14日09: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11月3日,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院士顧誦芬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中站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台。這一刻,科學之光熠熠生輝。

時間倒回1991年4月25日,那一天,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也收到了紅彤彤的証書,這份榮譽來自“863計劃”。

不論是“863計劃”,還是其他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科研成果,這些成就背后,是眾多科學家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心血,更是黨中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在發揮巨大作用。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一聲春雷,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方針,極大調動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好了人才方面的准備。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1977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談話中指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對7657項科技成果進行了隆重表彰,標志著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恢復。此后5年間,我國科技獎勵制度開始了重建步伐:重新頒布多項條例,恢復國家發明獎,正式設立國家自然科學獎。

1982年,“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登上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領獎台。此后,吳文俊、袁隆平、王選……一位位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領獎台的閃亮人物,成為激勵廣大奮斗者前進不息、創新不止的燈塔。

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同一切輕視科學技術、輕視智力開發、輕視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此后,中共中央又相繼作出了《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推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方針的貫徹落實。

1986年2月的一個夜晚,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敲開了光學家王大珩的家門,徹夜長談后,一份計劃在兩人心中成型。隨后,他們與核物理學家王淦昌、航天技術及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一起,聯名起草一份建議,提出中國要從現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

這份“沉甸甸的建議”很快就遞送至鄧小平同志的案頭。僅僅兩天后,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最終,一份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就此面世。

“863計劃”承載了中國幾代科技人才的激情與夢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讓中國在世界科技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矚目與榮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和團隊研制成功“曙光一號”高性能計算機,打破國外幾十年的技術封鎖﹔中科院院士楊煥明參與完成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任務,在基因研究領域站到世界最前沿﹔“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完成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創新實踐,引領了全球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方向……

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導向下,廣大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踏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刻苦鑽研、勤奮工作,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如今,在天安門廣場向西約15公裡的地方,正負電子仍在一刻不停地對撞。這個凝結了當年全國幾百家單位、上萬名科技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也由此成為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人才事業發展進入全新歷史階段,一系列提升知識分子地位的政策相繼亮相——出台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選拔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制度,建立博士后制度……

隻要人才能成長,事業就有希望,國家就有希望。“正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響亮地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從此知識分子才揚眉吐氣。”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原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說,知識分子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從而把中國經濟推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入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如今,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已達2.2億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839.8萬人,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

人才不斷集聚,舞台更加寬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各領域人才秉家國天下之情懷,干事創業、奮發圖強,為進軍“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持續貢獻才華與智慧。

(本報記者 李睿宸)

(責編:王子鋒、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