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百名學生配多少專職教師才夠? 三問美育師資建設

2021年11月09日08:4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問美育師資建設

【記者觀察】

山東省博物館的亞丑鉞為啥“長”這樣?青銅器名稱那麼復雜,如何給孩子們講解?在最近央視熱播的《中國國寶大會》上,中國第一位中小學博物館專職教師申珅的精彩表現引發了觀眾熱議。“有這樣一位老師能給孩子們講藝術史,真是孩子們的幸運。”有微博網友留言道。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新聞發布會多次提出打造“面向人人”的“大美育”。然而,師資的短板卻制約著美育育人質量的提升。據了解,雖然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萬人,美育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也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但師資仍面臨結構性缺乏,“一方面很多學校教師編制已經滿了,但另一方面體育、美育的教師還是相對短缺。”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

那麼,要滿足“面向人人”的新美育育人目標,配備多少師資才算充足?如何多措並舉破解中小學美育教師緊缺問題,並促進師資質量的提高?記者進行了採訪。

一問:100位學生配多少專職美育教師才夠

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美育課程,多少師資能滿足要求?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教育廳巡視員李金泉表示,2014-2019年江蘇省招聘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學科門類中小學美育教師,人數每年都在1000到1200人左右。2020年《意見》下發后,實際招聘了近1800人。“‘十四五’末,我省中小學美育教師要按照220︰1的生師比配齊配足美育教師,這個比例我們也是按照國家的相關文件要求提出的明確指標。”

記者注意到,在教育部2017年印發的《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中對優質均衡縣區的評估標准裡,對每百名學生擁有體育、藝術(美術、音樂)專任教師數量有明確標准:小學、初中均達到0.9人以上。

“如果按50人一個班,100人就是兩個班,小學一星期音樂、美術課各兩節,兩個班共8節,一位教師帶8節課肯定是足夠的,可以達到‘優質均衡’,在師資配備上也是比較高的標准,完全可以滿足開展教育教學以及課外活動的需要。”湖南省教育廳體衛藝處二級主任科員張志敏表示。

但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美育中心執行主任楊夢婉持不同意見。“任何藝術門類的學習與素養的培育,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對一的教學,這是藝術門類所有學科的學科特點與屬性決定的。藝術學習中,技法與思想的學習應是並行的,隻有學生在把握自身主體思想的基礎上,加上扎實的技法,才能創作出好作品。例如學習八大山人,如果不理解其創作背景和中國文人畫的思路,就不可能很好地接受其造型特質與筆墨用法,技法自然學不好,更不用提創作了。所以,教師的作用在於,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特質,發揮教師的引領和育人的作用,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我想,不僅美術,音樂、書法等都是一樣的。”

“我認為,結合現實條件,中小學美育較合理狀態的生師比應為80︰1。為什麼?其一,按照中小學自然班級的人數(1個班約40人),1位老師帶兩個班,從工作量、保証教育教學質量上的角度來看是比較合適的﹔其二,以我的授課經驗看,要保証在講清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現一些藝術實踐的教學環節,如畫一些速寫、簡單的電腦設計等,40人的課堂能夠比較完整地實現教學目標。如果人數再多,會導致學生感知體驗不完整,課堂效果會打折扣,相應的素養提升度也會弱一些。”楊夢婉補充道。

二問:鄉村美育教師崗位“不願意去”“留不住人”如何破解

“湖南美育師資的現狀是,初中、高中還比較充足,小學缺,尤其是鄉村小學。”張志敏提到,城鄉發展不均衡造成鄉村美育教師缺員是不少地區的問題。

要達到“100︰0.9”的師生比甚至更高標准,美育師資的“源頭活水”在哪裡?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美育教師隊伍?

內蒙古科右前旗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楊金輝表示,該旗美育教師基本來源於自治區內師范院校,包括內蒙古師范大學、本地及周邊盟市(呼倫貝爾、興安盟)的師范學院,還有部分來自東三省。“現在我們也在努力破解鄉村學校如何留住人的問題,首先從政策上吸引特崗教師多干幾年,或者事業編招考時提前約定多干幾年,此外就是給予教師更多人文關懷。”

“近幾年在湖南,一些重點師范院校向綜合性發展轉變,長沙、株洲、永州等地還增設了師范院校,這些院校畢業生作為美育師資來源,數量是足夠的,只是存在‘不願意去’‘留不住人’的問題。”張志敏也有同感,一些重點師范院校畢業生大多不願意到農村。“所以還是要進一步增強崗位吸引力,如果男教師工資養不了家,女教師難以解決婚戀問題,現實問題自然會構成阻礙。”

“現在不少地方探索一位老師負責某個鄉多個村小、多個教學點等做法,我認為教師‘包片’、‘縣管校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對於教師城鄉交流,湖南各地也採取了不同舉措,如將去農村任教作為職稱評聘的前提條件,但這畢竟是一時的,人都向往‘往高處走’,過段時間還是會通過各種方式調回城裡。”張志敏說。

“其實,音樂、美術老師可以算‘特殊技能人才’,到哪裡都能賺到錢。具體到湖南實際,基層美育教師來源主要是特崗教師,各地報送計劃,每年組織一次考試,專科、本科,應屆、往屆,本省、外省都可以考,招錄比1︰3或1︰2,但一開始沒有編制,教滿3年后可以考編。近幾年,報考初中起點的公費師范生也很受青睞,這類學生中考分數線大多和重點高中分數線不相上下,可以說也吸引了初中畢業生中的優秀者,我想他們經過5年培養畢業后能為基層提供美育人才的新鮮血液。”張志敏介紹。

“我國美術院校每年培養 的學生每年可能接近百萬,師資來源可能不是問題,但是要把橋梁架起來,各級各類學校在招聘美育師資時,可以在編制、待遇、對口專業、學歷等方面採取一定彈性辦法,‘不拘一格降人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分析,在專業建設上,師范類、 美術教育類專業還是應該保持一定的規模,甚至增長。“而對於美術學院在校學生,可能在大學一年級就能勝任基本的中小學美術教學工作, 可以通過設置社會 實踐學分等方式,引導他們走向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的美育課堂。”

三問:面向美育教學新要求,師資水平如何相應提升

記者注意到,“面向人人”的美育還對師資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課不僅是“聽聽歌”“畫幅畫”,而要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並培養學生一兩項藝術特長。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的美育知識,還肩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特長的任務。

那麼,以師范畢業生為主體的人才能否勝任新要求?

“要滿足‘面向人人’的美育新要求,首先教師要對其所面對的學情有清晰的了解,比如學生的興趣、學生所處年齡的心理特點、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和專業需求等等。其次,教師要能將專業基礎知識、技能用合適的甚至創新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審美體驗。例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既是理論,也是實踐。從視覺藝術和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說,青綠山水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它的歷史由來是什麼?怎樣欣賞中國的青綠山水?這個文化符號對當下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城鄉建設理論而言有什麼意義?我想,教師若能這樣來激發學生用專業知識認識、解決社會問題的情感,是要花很多功夫的。”楊夢婉說。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與基礎音樂教育脫節是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畢業生無法勝任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尷尬局面。”在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郭聲健看來,建設高水平、全國性的名師工作室聯盟可以更好地為教師搭建職業成長平台,打破傳統師徒簡單“傳幫帶”模式對師資水平的制約。

“例如,浙江音樂學院就牽頭成立了音樂名師工作室聯盟。一方面,聯盟所開展的音樂課堂教學展示與研討活動本身就是音樂教育的‘活教材’,能夠讓大學生學習到課堂裡不能接觸到的音樂教學先進理念與實踐做法﹔另一方面,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把中小學音樂名師這一頂級師資吸收整合到高校教師隊伍當中,有力充實和加強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實踐類課程的師資力量,並通過在音樂名師工作室建立高校學生教學見習實習基地、對口游學基地等,培養大學生的教育情懷與師德規范,提升大學生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綜合育人能力。”郭聲健分析。

“如何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讓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有能力為中小學生提供藝術訓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表示,在綜合類院校的藝術學科中,或許可以增加關於藝術教育的實習內容,甚至考慮在一些中小學設立常態化的教育實習基地。

“2020年,在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推出了公益教育項目‘游於藝中小學實物教學及推廣計劃’,項目以學院的師資力量做支撐,以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為基地平台,推行以文物或者藝術品實物作為教學樣本的、文與物並重的實物教學模式,將高校專家的研究轉化為課堂上的教學知識,通過師資培訓、活動體驗、學生研學、移動課堂等形式,培養教師利用博物館實物資源進行教學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鑒賞實物水平、美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白謙慎介紹。

此外,課程時而被擠佔,作為“小三門”存在感低也是基層美育教師難以充分發揮其能動性的原因。“關鍵是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為音樂、美術課在學校得不到重視,也會時而被擠佔,有的教師就會兼職,甚至有的借調到教育局。所以一是要開齊開足課,二是要保障待遇,比如在計工作量、評優評先、當班主任等方面給予他們更多傾斜,拓寬其上升通道,提升其工作積極性。”張志敏分析。

“藝術院系畢業生、相關專業師范類畢業生從事美育教師工作,對他們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下,國家層面重視美育,並深化推行‘雙減’政策,藝術科目要逐步納入中考中,所以藝術科目作為‘小三門’、教師‘低存在感’的現狀,相信會逐步得到改善。此外,為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價值感,還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思政培訓,讓教師真正將育人、專業、思政結合起來,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楊夢婉表示。

(本報記者 周世祥)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