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百日,教育生態變化幾何
從2021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出台,到今天已逾百日,這100多天,全國1.56億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的教育生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變化體現在放學時間上,雙職工家長“托管難”現象得到了根本緩解。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99.2%的中小學校(不含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提供了課后服務,90%的學生參加了課后服務,89.8%的教師參與提供課后服務。
變化體現在孩子的課余時間上,課余時間更寬裕了。截至10月底,在作業管理上,中小學校普遍建立了作業統籌管理制度,作業量得到了有效合理壓減。99.4%的學校出台了作業管理辦法,94.9%的學校絕大多數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完成作業,學校普遍建立了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
變化還體現在家長心態上,家長焦慮減輕。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上,學校普遍高度重視,強化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努力做到教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學校“雙減”工作得到了家長的普遍歡迎和好評,有7713.6萬名家長在監測平台上接受問卷調查,97.3%的家長對學校新學期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數據顯示,72.7%的受訪家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
“學校落實‘雙減’工作,重點是抓好‘三個提高’: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目前看,總體開局良好、進展順利、成效明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
新政策出台以來,基礎教育有了哪些新氣象,還有哪些難題待解?
考試和作業變化最大
對於北京市朝陽區小學三年級家長李莉來說,“雙減”給她的家庭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孩子作業少了”。“以前每天晚上回家,要聽寫、要改錯,各科要預習、復習,一到晚上我和孩子都要忙到很晚,有時候孩子總寫不對答案,我忍不住就會發脾氣。現在好多了,孩子五點半放學作業已經寫完了,老師也都檢查過了,晚上我們娘倆讀書玩游戲,開學到現在,已經讀完了《海底兩萬裡》。”李莉告訴記者。
另一個變化是,考試不再“分分必究”,大部分中小學校採取等級賦分制的方式為孩子計分。李莉覺得,這解放了孩子,孩子的自信心也上來了。“八九歲的孩子,做事難免粗心,但是他們一丟分就很難受。現在,95分以上就是優+,給孩子更多容錯率,讓他們自如地成長。”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探索積累了不少“作業、考試改革”的經驗。山東省出台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統籌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內為主、家校協同、分工明確的作業統籌管理機制。
海南省制定了《中小學作業設計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分學段組織開展省級骨干培訓和縣級全員培訓,切實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水平。
湖北省宜昌市設計了書面作業設計指南,強調發揮作業設計的育人導向、診斷改進等功能,明確了作業設計重點和各學科書面作業時間分配。
河北省全面規范學校考試行為,大幅壓減考試次數,降低學生考試壓力。綜合考慮學生年級、學科特點,對各學科考試方式進行明確,包括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可以綜合採取趣味游戲、朗讀誦讀等寓考於樂的方式考查學習成果等。
課堂質量和課后服務提升最快
作業量減下去,課堂質量提升起來,才能讓學有余力的孩子“吃得飽”,讓“跑得慢”的孩子“跟得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開學以來,不少孩子和家長反映課堂時間更緊湊了。
北京市朝陽區小學三年級學生張垚垚告訴記者,每節課老師都會設計一些小細節。“有的時候讓我們兩組演算‘對戰’,有的時候讓我們分組‘出題’,還要說出解題思路。以前聽就行了,現在我們還要當‘小老師’。”張垚垚說。
北京市景山學校語文教師周群到前門外國語學校輪崗,講初二語文課。在提升課堂質量的要求下,她讓每個學生給自己寫一封信,談談自己對語文課的理解和自己的難點。從每一封信的書寫、遣詞造句和習慣用法,她推測出孩子語文水平欠缺與否,這樣在日常講課的過程中就能有的放矢,根據每個學生不同情況精准輔導。
在各地各學校,課堂質量的提升也有著生動的實踐。江蘇省鎮江市根據《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出台義務教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方案,形成內容具體、學段銜接、注重發展的評價體系,並推行教研組發展性評價,重點評估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研學課堂推進、資源建設和使用等方面。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開設名師、名課、名校在線系列課程,“名課在線”課程聚焦教師專業提升,幫助教師精准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優化教學設計。
課后服務內容多樣也讓家長們減輕了后顧之憂。江蘇省南京市堅持校內校外相結合,以學校教師為主力軍,積極鼓勵體育、藝術、科技、勞動等領域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退休教師、家長志願者參與。10月14日,由南京市大學教授和小學生共同研制的“田園一號”衛星,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小學生參與研制的空間環境探測科普立方星。
教育均衡還需全面深入推進
目前,全國校外違規補課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並沒有完全清除。
從培訓機構補課到“一對一”補課,再到“小區私人攢課”“咖啡廳補課”,當校外培訓機構違規培訓被規制,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推進,教育生態逐步向好的時候,“補課”卻有了新花樣——外賣平台“點課”。家長們通過少數點餐外賣平台點單,培訓機構老師“上門送課”。為何重拳之下,依然有機構頂風作案?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告訴記者,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長們的觀念還沒有根本改變,另一方面,一些配套改革還需要穩步推進。“比如,在一些地區,課后服務還沒有達到家長們期望的標准,要在提供基本‘看管’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推動家校共育,從而轉變家長的觀念。”董聖足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這說明教育均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學校的整體課堂水平和教學質量有了提升,但是學校之間的差異還客觀存在,一些家長還是想給孩子補補課,把‘差距’減小。”
董聖足建議,一些“雙減”的配套改革需要深入推進。“比如,目前很多省市推進的校長教師輪崗制度就是如此,讓優質教師資源進一步流動起來,確保教育均衡目標的實現。但是,在校長教師輪崗的年限上,要注意教學進度銜接和年限劃定,時間太短不利於教育教學融合提升。”董聖足說。
同時,集團化辦學的緊密程度也有待增加。“在對集團化學校的評價中,不宜隻選取優質龍頭校,而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對於集團中薄弱校的關注度要更高,這樣才能整體提升質量,進一步緩解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董聖足認為,中高考改革尤其是中考,要進一步增加綜合素質測評的權重,隻有“多元評價”的考試指揮棒轉變了,家長才能真正放下“心頭大石”。(記者 姚曉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