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安徽農業大學:六十位農學專家帶學生“接地氣”

2021年09月16日08: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安徽農業大學:六十位農學專家帶學生“接地氣”

  今年暑假,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李桂亭帶著“三下鄉”團隊剛到村裡,就被團團圍住。該校159支團隊、1600名師生,前往全國10個省份27個市149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為了補好生產實踐這門課,該校從全校遴選60多位專業技術精湛、熱心服務“三農”的專家,帶領學生走進鄉村開展技術指導。

  “這麼多師生下去,光場面好看可不行,敲鑼打鼓一陣風沒效果,關鍵要讓學生了解農業、愛上農業,希望每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都有一批學生把心安放在鄉村。”該校黨委副書記裴樹東說。

  到當地的第二天,一大早李桂亭就帶著學生們下了田。一個種糧大戶早早在地頭等候:“李老師,昨天晚上就想找你,快幫我看看這塊地出了啥問題,玉米長得不行啊。”李桂亭走進地裡,扒著玉米稈左看右看,拽下一片葉子問學生楊浩宇,“你們看看這是咋回事”。

  葉片上聯排的孔,一看就知道是虫害,但是什麼虫子,怎麼防治,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沒有答案。李桂亭在旁邊看著笑而不答,看到學生束手無策,就接過話說:“這是玉米螟引起的玉米葉片典型症狀,玉米螟又叫鑽心虫,葉子幼嫩時遭受虫害,長大后呈現出整齊聯排的孔洞,防治這種虫害需要對症用藥。”

  接下來幾天的實踐中,當地很多種植大戶、村民都帶著自家作物病害樣品向實踐團咨詢,李桂亭帶著學生們仔細觀察病狀,詢問發病時間和具體情況,找准病因后,告訴村民採用種子消毒、選用抗病品種、合理施肥等措施。還有幾個農戶從鄰縣跑過來現場請教。

  看到老百姓焦慮地來、開心地走,看到農戶和李桂亭之間這種“朋友式”的關系,楊浩宇和同學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次實踐讓我們感覺到農民對科技的渴望,今后干農業一定可以大有作為。”

  7月正是草莓育苗的時期,農戶魏聖霞家的草莓在栽培和育苗過程遇到了病虫害問題,園藝學院“三下鄉”實踐團的一位同學說得頭頭是道,可是講了半天,農戶聽得滿頭霧水。指導老師徐文娟看著不對勁,就跟農戶說,“肥料要腐熟,土壤要進行消毒,補充有益微生物。”三兩句話,農戶就聽明白了,連聲道謝。

  “病情判斷沒錯,但病因差異很大,你得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這就得常常到田間來觀察。跟農民交流也得用農民的語言,課本上的話農戶哪能聽得懂。”徐文娟解釋道。

  今年暑假,工學院研究生“三下鄉”團隊還特意帶著自主研制的電控玉米氣力式免耕高速播種機,來到該校皖北試驗站,想要在廣闊的田間“一試身手”。

  “辛苦了幾個月研制的鐵疙瘩,終於有機會在大田裡試試,平時的試驗都是小打小鬧,這次才是‘真槍實彈’地干。”團隊負責人、研究生周國安和團隊成員沒想到的是,播種機剛進到地裡就出了問題,排查了好久,才發現是因為長距離運輸導致零件損壞。

  正准備修理的時候,突然下起了雨,周國安第一個冒著雨鑽到機器底下,躺在泥地裡更換零件,手磨破皮了,就換個人上,沒有一個人叫苦、退縮。

  “我覺得搞科研、干農業得有一股子勁頭,這是我們團隊很長時間的研究成果,我相信我們團隊的能力。”很快機器修好了,天也放晴了,周國安和團隊順利完成了200畝玉米播種工作。周國安表示,准備畢業后繼續從事農機裝備的深度研究,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自己一分力量。

  不僅要讓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接受檢驗,也要讓農業大學的學生在農村“摸爬滾打”。本次暑期實踐,學校給各支團隊定了一條規矩,不住酒店住農戶,吃農家飯,與農民同勞動,讓同學們真正走入田間、觸摸農業、感悟農情。

  在該校黨委書記江春看來,在田間地頭受磨礪是農業大學學生的“必修課”,學校要始終堅守“農”字這個特色,堅持理論傳授與實踐育人相結合,把農村當作育人的廣闊舞台,把學生從教室送入田間,引導學生在農業一線上好學農愛農“思政課”,在田間地頭上好服務鄉村振興“實踐課”。

  黨史宣講、農情調查、技術服務、教學實踐……安徽農業大學的社會實踐團隊始終貫穿一條“農”字主線。“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通過實踐活動,同學們增強了做‘一懂兩愛’農業人才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這同樣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江春說。

  通訊員 曹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