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職教視野 高職創業學院期待告別邊緣化

2021年07月23日07: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職創業學院期待告別邊緣化

“雙創”浪潮下,高職院校紛紛成立了創業學院或部門,統籌負責“雙創”人才培養工作。就在7月9日,來自高職院校的30支隊伍奔赴北京,參加2021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創新創業”賽項)全國總決賽。而這場比賽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特設賽項,今年首次開賽。在學生參賽的同時,同期舉行了以“賽創融合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水平”為主題的全國高職創業學院院長研討會。

高職“雙創”教育發展如火如荼,“大有前景”,但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不少高職院校創業學院院長表達出了熱潮下的“近憂”。有院長透露,創業學院其實一直處於邊緣化地位,課程體系設計在“摸著石頭過河”,師資力量還很薄弱。

不少創業導師和院長認為,要扭轉雙創學院邊緣化趨勢,需要高職院校真正重視“雙創”教育,在推進產教融合中深化高職院校的“雙創”教育。

高職雙創學院有自我認知困境

從2003年起,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開始專注做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據該校創業學院院長陳旭華觀察,起初社會上對大學生創業一事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讓學生去賺錢,銅臭味太足,不適合學校教育。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從國家層面開始提倡“雙創”,讓更多學生提前從象牙塔走出來,開始接觸社會的生產生活過程,加速了有創新創業潛力學生的成長,在校園裡形成了創新創業的氛圍。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於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雙高計劃”被譽為職教版的“雙一流”,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中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事件。其中,創新創業教育是“雙高計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多年以來,高職創業學院始終面臨自我認知的困境。在與其他高職創業學院老師溝通中,湖南某高職雙創學院院長李朝(化名)發現,到底什麼是創新創業,學生不知道,高職的老師也不知道。

她觀察到,有學生想要創業,但創業項目與所學專業並不相關,學生就有疑問了,學校的專業學習有什麼作用?如何把專業和創業相融合?這些問題實際上學院也在探索的過程中。

自我認知的困境又反映在了課程體系設計的迷茫上。“對於整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僅學生有點懵,連老師都有點搞不清楚,找不到路。”創新創業政策一直處於不斷前進變化的狀態,有時一看授課教案,李朝發現PPT裡的政策內容早就過時了,甚至有的老師站在講台上,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講錯了。

目前,高職院校的雙創課程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沒有可參考標准”,長此以往,李朝覺得這類課程會打消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讓雙創教育走偏。

高職雙創學院老師大多“半路出家”

“雙創”老師資源上也存在很明顯的不平衡,很少有老師願意專門去持續性地做“雙創”研究,或專門參與到“雙創”課程體系建設。據李朝觀察,不少高職院校的“雙創”導師隊伍是臨時搭建,大多由年輕的老師來擔任指導老師,他們在這方面經驗少,而且流動性又高,很難留住。留在創業學院的老師大多覺得沒有專業垂直度,又很難全職參與。

創業學院的老師平時需要負責帶著學生打比賽,還要做專業教學,另外又有各種項目。“老師們都很忙很累,”但李朝發現創業導師們“忙得有點找不著北”。

湖北一高職院校副校長對記者透露,該校從事“雙創”教育的老師大多是剛進校不久的年輕老師,“他們時間充裕,願意來創業學院鍛煉”。

師資資源分配不均、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導致創業學院越來越邊緣化。一個讓李朝至今回憶起來仍氣憤的事情是:有一年學校教務處考慮到辦學成本、師資情況,把一門“雙創”課程由線下全部調到線上。

“那不就變成了慕課了嗎?學生跟老師見不了面,怎麼去點亮學生創業的光芒,怎麼去觸動學生?”她得知后,立馬跑到學校教務處商量,最后,學校將課程改為一半課時線下教學,一半課時線上教學。

“雙創學院在有的學校確實比較邊緣化,很多事情需要靠老師自己去爭取。”李朝坦言。

陝西某高職學院副院長張威(化名)也有同樣的感受,創業學院相比其他學院而言存在“頭重腳輕”的現象,資源會自然而然地向專業學院傾斜。如果把創業學院獨立出來,涉及到一個課程管理權限的問題,比如課程時間權限、實踐活動的權限等。在調度權、分配上,創業學院未必會佔據優勢。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職創業學院院長對記者分析,因為專業教師進入創業學院后沒有原專業支撐,創業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又沒有辦法去評原專業職稱,另外學校給予的資源和政策留不住人,部分專業老師進來后發現了這些問題,在創業學院呆了幾年后隻好選擇離開。

他建議,為鼓勵實戰型創業導師,學校可以減少課時量和繁瑣的日常工作要求,而對項目實戰業績、指導學生創業、教學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任務標准可定高一點,對年度考核和職稱評定可以給予合適的上升空間。

高職創業學院的歸屬之困

近年來,一個苗頭越來越明顯了,一所高職創業學院院長對記者透露,“高職創業學院的創業教育可能正在慢慢地往邊緣靠了。”

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合並創業學院,歸於學生處、就業處、團委或者校企合作處等職能部門,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學院了,之前的創業學院院長人選也發生了調整。

“一方面看,這可能是一件好事,說明創業教育慢慢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創業精神可以整合到正常的教學和校園生活之中。”這個創業學院院長對記者說,但另一方面,部分教師也擔心這是不是給高職的創業學院敲響了一個警鐘:“雙創”教育是不是開始被邊緣化了?

據他觀察,目前在高職院校裡,雙創學院的歸屬問題各有不同。起初,最流行的一種歸屬模式是將創業學院作為一個職能部門,來統籌整個學校的“雙創”工作。

這種模式可以整合全校的資源,但“它就像一個沒有根的樹”。這種模式中“雙創”部門下面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人手也有限,很難與專業建設等中心工作結合,很難推進下去。

另外一種模式是將創業學院與現有的職能部門合並,多塊牌子一套人馬。這種模式的一個很明顯的弊端是,一旦職能部門的管轄內容多了,很多“雙創”教育的變化就顧不上了,“變成了完成對方交代的任務,很可能發展為被動型的創業教育。”

還有第三種模式,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將雙創學院與二級學院相結合,下面有電子商務、跨界電商、直播電商、商務數據分析應用等專業。這種模式可以依托專業來創業,做到專創融合。學生一進入學院可以接觸到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萬一創業失敗了,還有其他專業來支持,可以選擇原有的專業來就業。

不僅僅在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大賽的研討會上,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雙創學院院長劉永超也認為,“創業學院不一定要獨立生長,有時候與不同學科融合發展,也是一種發展的途徑。”

在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開始明確“職業能力+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各專業普遍開設《市場營銷》《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電商創業》等課程,將《創新創業》作為各專業的選修課,架構起必修與選修結合的課程體系。

同時,一個正在進行的探索性方案是:以財經商貿專業為例,融進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去,校內學生可以將本校財經商貿類課程作為選修課程,還可以建立以專業課教師+財經商貿類教師的雙導師團隊進行課程改革,充分利用學校實訓實踐、科研平台,促進學生的創新主動性。

劉永超認為,打造專創融合的體制,是未來創業學院向中心靠攏的一個可行性方案。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個模式也存在不足,比如“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是兩條腿在走路,如果“雙創”教育抓得緊,那專業教育就會受到影響。如果盯著專業教育的各種指標來做,“雙創”教育的力量也受到制約。

一位匿名的高職學院院長對記者提到,如果成立一個單獨的學院,既沒有垂直專業的參考書目,也沒有對接的資源,那麼假設完全獨立出去后,對“雙創”教育的發展就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出路嗎?

高職創業學院邊緣化如何破局

陳旭華認為,高職創業學院要走產教融合的發展之路。他介紹,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如開創了電商創業板,從大一入校就組班,邊學習邊創業,採用“導師+項目+學生”的培養模式。畢業時從創業班走出來的學生自主創業率高達95%。學院針對不同階段創業的同學採用跨學院、跨專業的方式來組班,以游學、企業考察等方式代替傳統課堂。達到規定的同學每學期課替代4門非專業核心課。目前已有天貓紙箱第一買家王佳滎從創業基地孵化,企業獲得了千萬元風投。

在此次比賽中,劉永超就和多個企業達成了合作,在比賽期間就開始溝通直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問題。

“創新創業大賽就像一個引流池一樣,讓校企雙方都進入,完成流量之間的互通互助。”劉永超介紹,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湖南工程職業學院擁有各級各類創新實踐平台30個,建有5個省級校內實踐基地,每年提供創新性實訓項目、大師工作室項目等100余項,不斷地擴容校企合作的人才池。

也有高職院校在“抱團發展”,打造新型雙創教育平台。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校牽頭建設中央創新創業職業教育聯盟,構建校企對接的國際化平台﹔在河南,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成立,院校與院校、院校與企業抱團發展,打通產教融合的資源池。

研討會上,多所高職院校創業學院院長提到了加強專創融合、課賽融通、產教融合、深化校企融合等不同的破局思路。

“目前,還沒有哪個學校敢說我校的創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大家都還在一個探索的階段。”一位高職創業學院院長說道。(見習記者 楊潔)

(責編:溫璐、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