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單靠教材活?校園書店說“不”

2019年10月17日09:00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北京語言大學梧桐書坊。

京師品閱書店。

教育部今年出台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加強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規劃和扶持力度。那麼,校園書店日子究竟過得怎麼樣?記者近日走訪了本市多家校園書店,發現校園書店生存狀況參差不齊,有的固守傳統,有的尋求突破,但無論怎樣,校園書店的轉型期已經到來。

靠教材生存,單一模式不好過

教材幾十年來都是校園書店的生命線,但這棵救命稻草如今越來越難以抓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校園書店是在圖書館內,但書店的黃金位置早已讓位給配鏡專櫃、手機修理專櫃,還有為學生們辦理電話卡的四張桌子。

書店沒有挂牌,在一層最裡面,佔據大約15個書架。書店負責人說,地質大學有本科生12000人左右,學生人數本身就不多,而且買書的學生比從前少,書店生存並不容易。他說,這家校園書店已有20年歷史,是學校的三產單位,“原本書店面積有100多平方米,這些年陸續縮小面積,現在營業面積隻有20多平方米。”

“我們這些書太獨特,也太小眾,發行3000冊恨不得賣5年。”這位負責人說。而另據記者從學生中了解的情況,如今一套教材一般為兩三百元,貴的大約要500元,一些學生並沒有選擇購買新書,而是採取復印或從學校跳蚤市場淘舊書等方式,為自己省下購書費。一位學生說:“曾經有一個班31人,就買了一套教材,其余30套都是復印的,當時我直接看傻了眼。”據調查,學生們之所以有如此選擇,一是因為不少學生畢業后從事的職業或與專業沒有任何關系,二是圖書價格並不便宜。

明德書店(北京科技大學店)同樣也是以單一教材售賣為主,店面面積30多平方米。書店負責人說,因為不少學生愛買舊教材,隻有到換教材、出新版的時候,圖書銷量才會有較大提升。而且,教材銷售還與行業發展態勢息息相關,這幾年冶煉、鋼鐵行業有些衰落,這類教材就不好賣。正是中午休息時間,生物化學系的王同學以156元買下3本教材,他說,這些教材如果從跳蚤市場買,也就二三十元。他還透露,現在老師上課都用PPT,這是教材的精華所在,對於備考而言,拷PPT比看教材更有幫助,因此學生們對教材的依賴已不如從前。

變身交流平台,書店有親和力

學院路、成府路一帶的大學校園書店大都是比較傳統的樣貌,但也有書店呈異軍突起之勢,開始了轉型之路。

梧桐書坊位於北京語言大學校園內,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經營,場地由學校免費提供。佔地300平方米,內裡還藏著傳統文化體驗中心,書香、茶香四溢,讓這家校園書店有著美好的景致。梧桐書坊圖書擺放堪比專業書店,整齊美觀。圖書分類也頗有特色,如青少年漢語、兒童漢語、出國考試、雙語圖書、中國文學等,店內會售賣文創產品,甚至還有運動服、帽子等。

中午時分,來自泰國的安麗雅正在仔細翻看手裡的書,她來中國已有大半年,“這裡有很多教材,王府井書店比這個書店大得多,但未必能找到我需要的書。”北京語言大學教師王秀紅經常來書店轉轉,“很多前沿學術著作出得特別快。”她直言,對於緊急需要的圖書會在書店購買,而對非一時之需的圖書也會看好了,在網上購買。

與書店相連的是一個文化體驗中心,茶具、茶葉在多寶格裡靜待賞識者,中式桌椅前坐著安靜品茶的老外。21歲的加拿大留學生李雲奇是這裡的熟客,他端起茶碗說:“這是白茶,有股香水的味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100平方米的空間會有茶道、茶藝體驗,未來還會教授古箏、書法。別看空間不大,但已迎來過沙特親王、阿聯酋王室成員、歐盟官員等貴客,而更多的是李雲奇這樣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留學生。

對接大眾,校園書店范本來了

“地下室的那家書店去年底就關了!”北京師范大學學生趙佳琪說。她說的這家書店,原本位於學1樓的地下室。

對入學不久的北京師范大學新生而言,校園書店或許還是個模糊存在,但還是有人在校園東門率先發現了京師品閱書店。中文系新生金同學眼睛裡藏著驚喜,“圖書館比較沉悶,這裡比較有情調。圖書館的書比較學術,這裡的書比較文藝。”一位物理專業的女孩正在一撇一捺地寫著毛筆字,“入學有各種事要辦,心裡覺得浮躁,一進書店完全靜下來了。”統計專業的五位新生更是集體結伴來買代數書,為新學年做准備。

京師品閱書店半年前裝修完畢,它曾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的傳統面目存在了30多年,但自從書店變美變大后,客流量一下多了好幾倍,學生、附近居民、遠道而來的讀者共享校園書店的場景,特別令人感動。在這家書店,大眾圖書與專業圖書、校園書店功能與大眾書店功能正實現無縫連接。

進入書店有探秘的樂趣,最先看到的是大眾圖書廳,市面上最流行的文學、社科、歷史、科學類圖書都能在此尋得,插在玻璃瓶裡的鮮花、攤在桌上翻開的精美畫冊、臨窗設置的桌椅似乎都在表明,這是一家友好、藝術的書店。再往裡走,會發現一個獨立的兒童閱讀區域,孩子們在此靜心閱讀。再往深處走,還有教育圖書廳、教材教輔廳、活動廳。每個廳風格不同,定位迥異。

京師品閱經理高霞說,書店現有面積400多平方米,有100平方米的空間原本是庫房改造而來,“我們圖書的陳列打破了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教育圖書廳既有學前教育、家庭教育圖書,也有教師教育圖書,而教材大廳則涵蓋義務教育階段的用書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教材。”接下來,書店將和院系做一些聯動,比如依托文學院做讀書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台,提供產品展示售賣空間等。

高霞和她同事們的探索並不孤獨,外研書店、明德書店(人大店)這樣的校園書店已經改寫了校園書店的舊模樣,它們也是校園書店的希望所在。

(責編:實習生(李萌)、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