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科技人如何能為祖國健康工作70年

2019年10月14日08:3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92歲的陳俊武院士走到哪裡都不用人攙扶。

  陳俊武院士指導設計的180萬噸/年甲醇制低碳烯烴(DMTO)工業裝置,該技術在他87歲時獲評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陳香生/攝

  如果在中國做個調查,估計不少人曾經的理想都是當科學家。但事實讓人望而卻步——做基礎研究、大工程,太苦太枯燥太熬人。有那麼多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的憾事,所以做一個能為祖國健康工作70年的科學家,成為一個時代的楷模,是一個多麼有誘惑力的理想啊。

  中科院院士陳俊武今年92歲,工齡與新中國同齡,1949年從北大工學院化工系畢業,現在還在打卡上班。當年他是中國石油化工行業煉油領域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現在他又是中國節能減排事業的重要干將。

  陳俊武在央視時代楷模發布廳以92歲高齡,精神十分集中地錄制了一天節目,期間見縫插針地跟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了自己的長壽經。

  節制

  陳俊武腿很長,步子很輕,在樓梯上上下下也不覺吃力。一邊走路一邊跟記者聊天,反應機敏,答問條理清晰。在央視37層的天空之眼,很多人都恐高不敢過去,他卻笑瞇瞇地甩開身邊人,張開雙臂輕盈地從玻璃上走過。

  被問及長壽良方,他想了想說,我小時候窮,整個中學大學都是走讀,整整10年每天步行上下學,走路鍛煉人!

  民國末年的北大工學院位於今天北京的官園附近,而陳俊武的家在西四。用現在的百度地圖測算,一個來回將近6公裡。而他的步子總是很快。

  西四是美食一條街。路過老字號,肉香扑鼻,他腳步反而更快了。“砂鍋居白肉,好看不好吃啊,我家窮”。

  陳俊武的母親一個人撫養孩子,沒啥收入。倒是因為他考上了北大,當時的北平政府給他每月一袋面粉的補助。雖然母親來自於一個很講究吃的地方——福州。但當時物質匱乏,飯菜很簡單,總就那兩樣。

  也因此,陳俊武每頓隻吃個七分飽,養成了吃飯節制的習慣,而且他很講究衛生,“從不去小攤、排檔吃亂七八糟的東西”。

  上個世紀60年代初,他被石油工業部抽調來北京匯報工作。正遇到3年困難時期,他沒有北京糧票,好多東西不能買。石油部副部長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中午熬白菜,晚上白菜熬,生活艱苦。但我也沒辦法解決,請你們克服一下!

  這時候的陳俊武就表現了他的與眾不同。

  當時大學畢業生一個月55元工資。但陳俊武是解放前的老大學生,一個月有100多元。

  他把每月工資的四分之一拿出來寄給窮親戚。因為缺少營養,很多人得了肝病,身上浮腫。

  “身體是干事業的根本,絕對不能讓自己垮掉!”平時沒辦法。星期天休息,陳俊武起個大早,去北京大名鼎鼎的東安市場開葷。在那個處處憑票的時代,隻有領到帶魚票,才有資格買油炸帶魚,給自己補補蛋白質。

  排隊領到票,到買帶魚中間有個時間差。陳俊武就到兩個地方等待,一個是王府井的新華書店,一個是外文書店,安安靜靜讀讀書。到10點半,東安市場的師傅大勺一敲,帶魚下油鍋了,他的肚子也咕咕叫了。這時候他再去排隊買帶魚,時間安排得嚴絲合縫,精神和胃口都獲得了巨大滿足。

  如今,陳俊武愛吃肉,但當女兒把琳琅滿目的菜精當地挑了一些放在他面前時,他面對誘人的紅燒肉隻夾了一筷子。

  現在日子好了,很多人都喜歡大快朵頤。但人自身的消化能力也就這些,所以,陳俊武將小時候過苦日子隻能吃七八分飽的習慣保持至今。他總是告訴周圍人,我是無神論者,反對吃素,但也不能吃多了。

  不抱怨

  陳俊武像每一個進入職場的人一樣,經歷了命運的低潮、行業的變軌,各種沉浮曲折,以及科技日新月異帶來的挑戰。但他用了什麼樣的心態對待逆境或困難的情況呢?

  上世紀60年代陳俊武到北京搞技術攻關的時候,條件艱苦。北京職工的宿舍都有暖氣。而他們這些臨時來京的人就隻能住在沒有暖氣的后樓了。北京的寒夜不好過。陳俊武沒有抱怨沒有多愁善感,而是加班后,直接去鍋爐房打一桶熱水,把腳泡熱了以后,用棉被一裹,趕緊睡著。

  “國家在前30年,對知識分子是不是不夠照顧?”陳俊武回答,遇到問題不能隻從自己的得失去看,整個國家有全盤考慮,理解了,就沒有那麼多抱怨了。

  陳俊武回憶,那個年代,老同志經常給他們做政治思想工作,大家都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就是為了建設國家而來的,中國要想翻身,就得靠我們這代人付出”。

  更重要的是,“年輕時身邊很多老同志都特別高尚。有一位叫楊瑞榮的同事,比我大七八歲,每天上班都特別早,把辦公室裡裡外外拖得亮堂堂,辦公桌收拾得利利索索,等我們來上班,一看就覺得心情舒暢。這些前輩都沒有在意年紀大、職位高或者是不是吃虧了、犧牲了自己時間精力這些事。周圍這樣的人多了,我們年輕人吃點苦、多付出,就覺得是應該的了。”

  高尚的氛圍,要從自己做起。

  所以,他不像一些事業有成的老人愛搖頭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年輕人不行之類的。60多歲以后,陳俊武用了15年時間在青年工程師中選拔學員開高級人才培訓班。講課費自己分文不取,對他們說,希望更多的年輕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再爬高一層,趕超世界的最高技術水平。

  無我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陳俊武無疑是那一代知識分子最杰出的代表。

  大二那年,學校組織化工系學生參觀了日本人在遼寧撫順的化工廠。站在當時世界仍算相當先進的人造油設備前,他被深深震撼了——原來,德國日本兩個貧油國家,就是用這種煤炭煉油的辦法,讓飛機坦克橫行世界。從此,在那位19歲的翩翩少年心靈深處,埋下了石油報國的種子,要用自己這輩子的努力,讓祖國不再受辱。

  中國的神舟飛船曾將一幅書法帶入太空——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願望、志向在中國的文化中,意義非凡。一個人如果一生堅定地執行自己利國利他的願望,就會得到超乎小我的力量。

  北大一畢業,陳俊武就去了東北苦寒之地撫順,進入日本人廢棄的人造石油廠工作。

  等李四光找到大慶油田之后,他發現黏稠的大慶原油很難高效提煉國家急需的汽油、煤油、柴油,便開始攻關隻有西方發達國家掌握的流化催化裂化技術。

  中國當年窮,又面臨世界性的能源危機,逼著陳俊武等科技工作者必須想出辦法,用最少的錢,更高效地從有限的原油資源中提煉出國家短缺的輕質油品。

  陳俊武在研究石油加工過程中,也在琢磨人這個個體,如何使生命提高含金量。他強調,無論加班多忙,晚上11點之前一定要睡覺,讓身體得到及時充電。陳俊武掌握了比別人更強地使用時間的本領,不斷學習。他不僅熟練地掌握英文和日文,也能看西班牙文、德文、俄文的資料和說明書。直到現在,他幾乎每天在網上搜索,掌握最前沿的學術資料。

  在陳俊武的同事們眼裡,他非常任性,不要秘書不要專車。在這個行業大家都知道,“催化一響,黃金萬兩”。但是,陳俊武的行為做派完全不像這個行業的人——80歲高齡出差還坐硬臥的上鋪,為了節約公家錢不肯吃火車餐。

  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工具,一貫知足、雙目遠眺、三餐有節、四體多勤,把最起碼的物質需求保証好,掌握好辯証法,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使用到老。

  今天,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煉油強國,第二大流化催化裂化技術強國。中國70%的汽油是用陳俊武這個技術提煉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來向中國討教這個低投入高產出的技術。陳俊武又轉而適應國家需求研究其他領域,87歲還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如今他又開始研究節能減排新思路,他的論文被國內外學術雜志廣泛轉載。

  歷數中國長壽科學家,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畏之如虎的輻射很強的核科學、化學化工業,有很高比例的科學大家活到了耄耋、鮐背之年,還有些成了期頤老人。

  比如兩彈元勛大多都很長壽。再比如,石化系統另一位像神一樣的存在、1955年從美國歸來的老科學閔恩澤院士,活到93歲高齡。

  曾有科學工作者分析,首先,適度長期的輻射對身體“有殺菌作用”﹔其次,他們報國思想植根命運的底色,為國家做更多的願望特別強烈,總覺得事情做不完﹔第三,工作奔波,很多事情要親力親為,身體主動被動地都必須有很多活動量﹔第四,忘我忘年,極度專注研究和眼下的難題,對生活要求低,行為有度﹔第五,用心如鏡,世間煩惱都被反射出去了,沒有真正被擾亂心神。

  陳俊武曾遭遇嚴重車禍,差點“永別”。就是事業未完的執念,讓他活了過來,而更珍惜工作的時光。他不迷信保健品保健藥。有晚輩送他枸杞,他也因為枸杞的諧音是“苟且”,而拒吃。

  說到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陳俊武良好的學習、研究、生活習慣,都是中學、大學期間養成的。陳俊武常說,“在短暫的人間世,做個有意義的世間人”。因為深知生命相對於歷史的短暫,所以選擇性地遺忘“生活之痒”,而通過“催化裂化”自己的有限時間,提高單位時間的含金量,達到相對於大多數人的長壽,為這個國家做更多的事。所以為祖國健康工作70年,也擴大了他生命的跨度、長度和亮度。

  記者 堵力

(責編:何淼、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