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后喻文化”時代的教師之道

楊子強
2019年09月10日18:2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個時代。在“前喻文化”時代中,知識主要以薪火相傳的方式,由長輩向晚輩傳授﹔在“並喻文化”時代中,知識主要以平面擴散的方式,在同輩人之間傳播﹔而在“后喻文化”時代中,知識的流動與生長突破了時空限制,信息壟斷被打破,知識權威逐步消解,長輩往往需要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當今世界,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重塑了知識生產、信息分發與文化傳播全過程,“青生於藍而勝於藍”的“后喻文化”特征越來越顯現。尤其在以人才培養為使命的大學校園,陷入“本領恐慌”的教師與聲稱“不如自學”的學生,構成了高等教育核心元素的內在沖突。如何使“后喻文化”時代的師生關系避免空洞化、符號化,這一問題需要從教什麼、怎麼教和誰來教的角度展開深入探索。

要關注教什麼的問題,推動課堂內核實現從“知識”向“智識”的拓展。“后喻文化”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百科全書式”的教師不復存在,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尤其是網絡渠道獲取新知,課堂不再是知識傳播的唯一高地,直接面臨“慕課大學”、視頻網站以及知識付費軟件的激烈競爭。實踐中,所謂“上課認認真真不如課后‘嗶哩嗶哩’”的說法就是有力証明。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獲取的便捷並不意味著知識內化的輕鬆,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思維、專業邏輯、抽象能力的針對性訓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優秀教師絕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應將課堂教法升華為“內功心法”,使自身積累多年的經驗方法與審美意趣融入其中,讓學生把“舶來”的知識轉化為內生的智識。因此,“后喻文化”時代的教師既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識,盡可能將時代新知及時納入課堂范疇﹔與此同時,更要著眼核心能力的構建,聚焦由“知識”向“智識”的轉化,把握知識變遷中不變的基本規律,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與實踐、閱讀與思考、訓練與積累,用具有個人“氣味”的教學體系,構筑“后喻文化”時代的職業護城河。

要關注怎麼教的問題,推動育人姿態實現從“漫灌”向“滴灌”的轉變。“后喻文化”時代,教師的知識權威消解、身份光環褪色,學生越來越有主見,敢於“頂撞”老師、“質疑”教學內容,反感居高臨下的“知識灌輸”,呼吁建立平等的師生交流。適應這一變化,已不僅僅是教師需要為“一碗大”的課堂准備“一桶水”還是“一潭水”的問題,而應從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角度推動育人姿態的調整。因此,一方面要改造基於身份差異而產生的“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傳統單邊關系,構建一個基於知識分享而形成的以“交互、共享、探索”為特點的新型合作關系,樹立課程與學生“一同開發”、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站在培養“奮斗者”而不是制造“失敗者”的角度,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包容學生的差異性,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用欣賞增強學生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被關注、被肯定、被寄予希望的喜悅,從真正以學生為本的初心,營造“既睹牡丹艷,也聞苔花香”的氛圍。

要關注誰來教的問題,推動教師形象實現從“經師”向“人師”的升華。“后喻文化”時代,教師形象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好老師”的口碑呈現出向少數人聚集的趨勢。一方面,人們普遍接受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念,另一方面,當學生遇到觀點沖突、思想困惑與內心糾結時,“一位大先生,抵過百個教書匠”的情況成為常態。其中原因就在於,“后喻文化”時代雖然淡化了教師“授業解惑”的知識權威,但同時也將“傳道”所需的人格力量抬到了很高的位置。在這種“由人化文”與“以文化人”相結合的邏輯中,“誰來說”比“說什麼”更重要,誰能樹立一種像春蠶吐繭那樣竭心力、像蠟炬成灰一樣發光熱、像和風細雨一樣潤心田、像孺子牛一樣做人梯的人格形象,誰就獲得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核心要素。因此,“后喻文化”時代的教師養成,必須高舉“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信條,不僅要積累教書育人的知識儲備,做好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引路人,更要涵養立德樹人的人格力量,成為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燃燈者,立志成長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大先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