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暑假帶孩子?說多了都是淚!
由於父母都要忙於工作,沒時間照看孩子,暑假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成了不少家庭的首選,這種方式被專家們稱為“隔代寄養”。 要開學了,不少父母忙著趕回老家,把孩子接回南京,或從南京的父母家接回孩子。“說實話,婆婆帶孩子一個暑假,我覺得孩子身上現在一身毛病,后面開學又要花一段時間來調整。”家住南京豆菜橋的市民馮女士說。不過,婆婆也非常委屈:“帶孩子不就是要他玩嗎?我們辛苦一暑假,他們反而說我們把孩子寵壞了”……
對此,教育和心理學專家提出,隔代寄養雖有優越性,卻也凸顯弊端,年輕父母們應“寄養”有度,盡可能多地承擔教養重任,才可促進孩子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
上班族吐槽
祖輩溺愛是“隔代寄養”最大問題
和3歲多的女兒貝貝分開一個暑假,終於要去安徽老家把孩子接回南京了,家住南京河西的王女士給女兒“視了個頻”,非常開心地告訴孩子要去接她。沒想到女兒竟一臉漠然地瞥了她一眼,就直喊外婆,然后把視頻挂掉了。
家住豆菜橋的馮女士剛把4歲多的兒子從徐州接回來,便發現兒子十分“叛逆”:“現在,兒子做事情完全沒有規劃,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回老家前作息都很有規律,過了一個多月我之前的努力完全白費了!”
王女士和丈夫平時基本在國外照看生意,所以孩子從小就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平常在南京,寒暑假也會把孩子帶到老家去。“我覺得孩子可能不需要我,”王女士說,“她從來不要我抱抱,外婆離開她一秒鐘都不行。”不過讓王女士擔心的,是外婆對孩子十分寵愛:“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外婆不僅不及時制止,還幫她把玩具搞到。外公也是對她有求必應,她把腳拿到桌子上吃飯也不管。”祖輩的“溺愛”導致孩子接回家后“不服管”,很多事情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每次把孩子從外婆家接回來,都要狠狠揍一頓才能老實。”王女士說。
“留守兒童”吐槽
爸媽都在國外,我也很想他們
記者調查時還發現,在南京,隔代寄養並非只是忙碌的“80后”、“90后”上班族所採取的教養方式。近年來,大量離婚家庭和父母在國外,導致的“留守兒童”的出現,使單親孩子和“留守兒童”也成為隔代寄養方式下問題多發的“高危人群”。南京很多小區都有父母在國外的孩子,他們一般都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等孩子長到6-10歲了,能照顧自己了,父母才將孩子接到身邊。“其實有爸媽幫帶孩子已經很不錯了,”市民陳女士說,他們夫妻倆都在西班牙,平時隻能把孩子直接托給保姆。在採訪中,談到“帶孩子”的問題,不少“80后”、“90后”都挺無奈。
“我媽媽在美國,我上小學就過去找他們了。”5歲的佩佩說。她的父母常年在國外,每天下午保姆帶她去小區裡玩,她都要跟別人強調她的父母,“關鍵是,也沒有人問她,她逢人就這麼說,就怕別人以為她沒有爸媽。”佩佩的保姆告訴記者。
老人也吐槽
帶孩子,反正我們怎麼做都不對
“我兒子是律師,媳婦在銀行工作,大孫子5歲了,小孫子才1歲,他們忙得連喂奶都來不及,怎麼帶孩子、陪孩子?”家住南京河西元通附近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老伴以前從事的是教育工作,在鹽城一家幼兒園當老師 ,所以對於孫子的教育,兩人本來還挺自信的,“大孫子5歲了,我看小區其他孩子都會背乘法表、會念書、會說英文,我就去書店買了書,回來教。”但是教了兩天,兒子就過來委婉地跟他說,他吐字不准確,而且有些內容教得太超前,超前教育不好。“我不教的時候說我天天就知道帶孩子滑滑梯,教了又說教得不好。”氣得張先生一天沒理他兒子。
接受採訪的一些老人跟記者抱怨:“帶孩子,說我這個習慣沒養好,那個又沒教好,太溺愛。反正我們怎麼做都不對。”
專家觀點
相互理解很重要,要一起“與時俱進”
有心理學專家認為,研究案例表明,隔代寄養有兩大特點。一是“重養輕教”。祖輩們教育觀念陳舊,認為衣食住行就是養育孩子的全部,很少關注孩子早期智力開發、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二是“施教不當”。俗話說“隔代親”,老人們更溺愛孩子,容易養成孩子任性、蠻橫、自私等不良性格,使孩子成為家中“小霸王”的同時,可能也會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膽小怕事等人格特征。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有教育專家認為,隔代寄養其實也無可厚非,關鍵是老人和子女要相互理解,雙方要“與時俱進”,不要一味指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應該清楚地知道,角色定位的明確性很重要: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人,祖輩是家庭教育的輔助責任人,“所以,保持以孩子為本,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破壞孩子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把握這個原則,每個家庭都會其樂融融。”(記者 徐媛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