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學術專著質量問題引發反思

王海涵 王磊
2019年08月27日08: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近日,2019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桐城派大辭典》因錯誤太多被質疑(詳見本報2019年8月20日06版報道)。報道發出后,引發業界和學界討論。

  “學術類出版物的編輯應具備很強的學術素養。”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一本合格圖書的出版是作者、主編及編輯等多方努力的結果。書稿出版時出現問題,出版社也難辭其咎。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圖書出版物出現質量問題的現象一直存在。今年上半年,《廣西石刻總集輯校》因存在嚴重質量問題而飽受質疑,最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子課題“廣西石刻總集整理”被撤銷。

  不久前,在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一帶一路”2019學術出版論壇上,出版學界、業界專家學者就我國出版業的發展現狀及出版編輯素養問題展開了討論。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平認為,學術出版是人類學術成果記錄、傳播與共享的重要渠道,學術出版活動記錄了人類文化悠久綿長的歷史。“學術出版為學術共享提供了便利條件,也是學術成果獲得社會成果、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效平台。有利於提高學術研究質量,體現國家、民族的學術高度。”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指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業內外諸多人士都在為學術出版的困局而焦慮,學術原創出版物不僅數量相對較少,而且質量問題也比較突出。他認為,編輯隊伍的學術素養亟待加強。上文提到的業內人士也認為,學術專著出版中存在專業領域眾多、編輯能力有限、時間及資金短缺等諸多困難。

  “我國每年大約出版50萬種書,新書大概25萬種,其中約1/4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圖書。”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賀耀敏看來,中國已經成為學術研究和出版的大國,正在邁向學術研究和出版的強國,這一進程在不斷加快。

  記者了解到,當下的出版行業,存在著青年人才缺乏、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這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出版行業的轉型發展。

  一名出版公司的員工介紹,出版行業作為傳統行業,在年輕人看來,可能意味著“錢少事多人累”。編輯出版專業的大學生選擇做本行的並不多。

  安徽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劉婷婷認為,圖書出版業是夕陽產業,市場需求有限,導致年輕人不願意入行。此外,出版行業要求從業人員能夠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良好的職業素養,還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覺悟。當下的年輕人迫於生活壓力,很難靜下心來“埋頭故紙堆”。總之,出版行業可能並沒有吸引青年人才“落戶”的籌碼,亟須加快轉型創新。

  對於如何提高學術編輯的素質,郝振省認為應該從源頭抓起。“目前,編輯出版院校、系科、專業的教材教學有很大缺陷。其中,缺少原著教材和教學活動就是明顯的軟肋。”在他看來,高校出版編輯專業教育應開設更多的實踐課。“相關的學會協會、出版企業在其培訓課程中,應適當增設閱讀、研讀原著的內容。就出版行業編輯個人而言,應有一定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堅守。”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