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聚焦校外培訓:提前跑,三歲報班也怕晚?

2019年08月23日08:36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在深圳,為了幼升小,學齡前孩子報培訓班已是普遍現象。很多家長認為,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一家幼小銜接教育機構的活動室內,孩子們和家長同處一室。李建國/攝

正值暑期,培訓機構比往日熱鬧了不少。8月20日晚上6點,在位於被稱為深圳學霸區域——百花片區的百花文化中心,許多孩子和家長進進出出,步履匆匆。他們或是送孩子來上課,或是接剛下課的孩子回家。

記者發現,僅僅是在百花文化中心,三層樓就有35家培訓機構,培訓類別更是多樣。記者留意到,目前開設有針對幼兒的培訓課程的機構並不少,甚至有些機構還專門開設了面向小於3歲孩子的親子培訓課程。

繼培訓熱后,校外培訓低齡化、選擇類型繁多等問題相繼出現。孩子超前培訓、搶跑學習的背后,是家長們的焦慮與無奈。不少家長表示,看著同齡孩子紛紛報班培訓,擔心自家孩子被落下,甚至上學后跟不上,不得不加入該陣營。校外培訓,為何成為孩子不被落下的“必做功課”?

培訓低齡化,“3歲才開始報班已經算晚了”?

多多熊藝術家園是百花文化中心的培訓機構之一,設有針對3~8歲的少兒美育課程,分為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發現世界、表現世界四個階段。

在這裡,一位媽媽哄著因不想上少兒美術課而哭鬧的女兒。“小雨乖,在這裡玩一會兒,媽媽很快就過來接你哦。”“小雨,過來這邊,這是老師今天給你的獎勵。”聽到老師的話后,3歲的小雨才停止了哭泣。

“繪畫、國際象棋、跆拳道、高爾夫、架子鼓、英語、數學……”屈小姐一邊數著剛滿6歲的兒子騰騰這些年來上過的培訓班,一邊感慨“孩子挺不容易”。

騰騰是從兩歲半開始踏上培訓之路的,最早一門課程報的是金寶貝的英語課,目前仍堅持的有繪畫、架子鼓、國際象棋、英語。屈小姐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她給孩子報的培訓班可分為興趣類、素養類、課程類,最初上金寶貝主要是為了提高孩子英語語感,課上主要聽聽英文歌、跳跳舞,玩樂多於學習。

在深圳,像騰騰一樣不滿3歲就開始報班培訓的孩子並不少。“3歲才開始報班已經算晚了,許多家長在孩子1歲多就過來了解課程了。”英孚少兒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該機構英語課程設置一般是從兩歲半開始,而孩子兩歲半之前也有親子班,由父母陪著來上課。

近年來,家長對孩子少兒階段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在不斷上升。根據艾瑞咨詢的報告,87.2%的家長贊同孩子在5歲以內學習英語,認為孩子的語言敏感期為3~5歲。數據顯示,目前7~12歲課外英語培訓市場規模最大,而3~6歲課外英語培訓市場增長最快。

老家在河北唐山的曹阿姨來深圳幫兒子照看孩子已有六七年了,孫女不滿1歲就開始上早教班,3歲報了英孚少兒學英語。

談及培訓低齡化現象,曹阿姨直言:“家長們見面都會比較誰家孩子培訓班報得多,甚至有些家長幫孩子報了9個班,這樣的攀比風氣並不好。”

記者了解到,家長工作忙,陪伴孩子時間少也是造成校外培訓低齡化現象的原因之一。家長反映,培訓機構玩伴多是孩子願意參加培訓的重要原因。“好吧,隻要有人玩就行。”前段時間,騰騰提出想學吉他,但屈小姐擔心他年齡還小,學吉他會影響手指骨骼發育,於是建議他先學架子鼓時,騰騰這樣說道。

“想要孩子堅持學下去,家長就必須陪著學”?

支撐孩子上一門又一門培訓課的,必然是不菲的家庭支出。

屈小姐跟記者算了一筆培訓賬:每年6萬元培訓支出中,英語近2萬元,跆拳道8000元,國際象棋近6000元,繪畫5000元,暑期培訓一門課3000元,一年游學1萬元……

“我們不算是最貴的,騰騰班上有些孩子報的課程全是一對一教學,單是英語一門每年就要3萬多元。”屈小姐說道,經濟壓力只是其中一方面,更累的是陪他學習。她舉例說,暑期的數學課程學的是邏輯思維,每次騰騰上課時,她也要跟著學家長手冊上的相應知識,這樣才能指導孩子寫作業。

對此,賈玲深有同感。她女兒3歲就開始上舞蹈培訓班,如今堅持了3年多了。賈玲認為:“想要孩子堅持學下去,家長就必須陪著學。”

3年多來,孩子在培訓課堂上跟著老師做舞蹈動作,賈玲就拿出手機坐在課室外看起了監控。回到家后,當女兒練習當天所學動作時,她能夠在一旁指導、糾正錯誤。原來,女兒剛上培訓班時,賈玲並沒有跟著上。然而,她漸漸發現,女兒回來不願意練習,主要原因是難的動作容易忘記,練習時沒有人在一旁指導,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於是,她就和丈夫商量,輪流陪著孩子去上課。

“確實很花時間,所以目前隻幫孩子報了舞蹈、聲樂兩個班。”賈玲告訴記者,女兒每周晚上四節培訓課,她和丈夫輪流跟著學,各自負責兩天。

賈玲認為,孩子學習的內容,如果家長不懂,就無法糾正錯誤。曾經在一照相館看到的一幕讓她印象深刻:一小女孩放學后大聲朗讀英語,然而發音都是錯的,孩子媽媽或許聽不懂,並沒有糾正她。“這對孩子來說,在家練習時間越長,將錯誤改過來就越難。”

“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齡孩子一起跑”?

8月13日,廣東發布《廣東省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方案中關於“科學合理布置作業”的規定提及,嚴格控制每日作業總量和時間,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分別控制在1小時、1.5小時和2小時以內。

對此,一些家長認為,這或許不能真正實現為孩子減負的目的,孩子和家長主要壓力來自於升學。7月,深圳中考分數線公布,引起“上深圳公辦普高難過考大學”的擔憂。從初中畢業生升讀公辦普高的比例上看,2018年的錄取率僅約47%,2019年則不到45%。

“深圳中考壓力太大,這種壓力向下傳導,中小學、幼兒園孩子的學習壓力自然也大。學齡前階段不好好努力,也難考上好點的小學,更別談好初中、高中了。”家長褚小姐如是說。

屈小姐坦言,騰騰從兩歲半開始報英語培訓班,這幾年一直在為考進知名民辦小學百仕達小學做准備。今年騰騰如願進入該學校。為了讓他不被落下,暑假屈小姐還幫他報了學而思的幼小銜接班。

“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齡孩子一起跑,否則以后孩子更辛苦。”屈小姐直言,因為升學壓力還在,其他孩子都在上培訓班,擔心自家孩子不去會被落下,課堂上跟不上。

她認為,教育培養體系應該更多樣化,從社會需求出發,例如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而不是將大學學歷作為未來找到好工作的唯一敲門磚。

賈玲女兒也即將進入小學,但此前未接受過任何校外主科培訓,她正為此擔憂:“如今說后悔也晚了,壓力比較大,女兒和其他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線,擔心小學課堂上她跟不上。所以之后會密切關注她的學習狀態,也會考慮幫她報名參加學科培訓。”

學齡前兒童到底要不要著急學習“十八般武藝”?面對家長急於讓孩子搶跑的行為,教育專家認為,不少家長出於從眾心理,為孩子學習加碼,而部分培訓機構坑錢、坑娃、坑智商,種種洗腦式營銷,也在消費家長們的焦慮,加劇揠苗助長,違背了教育育人為本的初心。“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在符合孩子個性特征和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適度的興趣培養、潛能挖掘,並無不可。但如果不顧孩子實際的接受能力,一味加壓,讓孩子完成超越年齡的事情,那麼,超前教育、過度教育可能帶來一時的領先,卻有可能讓孩子過早失去學習的興趣,損傷孩子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劉友婷)

(責編:實習生(王子文)、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