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長沙師范學院勵志學生張茲華:將得到的愛傳遞下去

2019年08月16日08:5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小朋友們,你們學會了嗎?”“學會了,謝謝張老師。”今年暑假,在湖南省安化縣梅溪村村委會大樓裡,每次下課時張茲華都要對一群七八歲左右的孩子滿臉笑容地提問,而她也總能得到孩子們認真的回答。

今年21歲的張茲華是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大三學生。看上去神採奕奕、自信大方的她,之前經歷了很多辛酸。如今,在政府和學校的幫助下,她渡過了生活的難關,不僅帶著兩個年幼的妹妹上大學,還回饋家鄉,在村裡成立了“青少年成長中心”,免費教留守兒童學英語、背古詩、做科學實驗、唱歌等,被大家譽為精准扶貧扶出的勵志青年。

精准幫扶解后顧之憂

張茲華1998年7月出生於安化縣,13歲時父親車禍去世,高三時母親因患病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妹妹還年幼,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她的身上。

2014年6月,張茲華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能領到3000余元貧困補助維持生活。2018年1月開始,政府實施兜底保障措施,張茲華一家每月能領到1000余元保障金。

為了幫助三姐妹上好學,梅溪村駐村扶貧干部時常去看望張茲華。“有我們在,你們就安心讀書”,扶貧干部的話成了張茲華的一顆“定心丸”。

2016年,張茲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長沙師范學院。2017年,該校為張茲華三姐妹制定了幫扶方案,向教育局申請將兩個妹妹轉至就近的小學與中學就讀,並空出一間大學寢室讓姐妹三人居住﹔給張茲華提供暑期兼職的機會﹔對姐妹三人的思想和心理進行教育與幫扶,減輕壓力﹔組織志願服務隊學生義務為妹妹做好學業課外輔導……2018年春節,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的教師們還籌集了4000元幫助三姐妹過新年。

當地政府也對張茲華家進行了危房改造,解決了漏水、停電等一系列問題。張茲華說:“現在村裡給每家每戶修了水龍頭,我們再也不需要走很遠的路去井裡挑水了。”

帶著兩個妹妹上大學

有堅強的幫扶做后盾,張茲華的生活沒了后顧之憂,但她希望自強不息,成為生活的強者。她決定,帶著兩個妹妹上大學。

從2018年9月開始,張茲華的寢室成為學生宿舍裡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天早晨6點半,張茲華叫醒熟睡的妹妹,送她們上學。晚上7點,她開始專心輔導她們的家庭作業。等妹妹們進入夢鄉,張茲華這才打開一盞小燈,開始記單詞、寫論文。

“輔導作業、開家長會、洗衣服、講故事……我在這裡的角色就是媽媽。”張茲華笑著說。

為督促妹妹,張茲華將“每天4瓶水”“半小時閱讀”等9項任務整理制成一個工作表,貼在了床頭。“我們生活上需要相互激勵,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會打一個勾。”她說。

為了攢錢,張茲華勤工助學在學校食堂擦桌子,還跑去10公裡外的輔導機構當助教。每月賺的500元錢大多花在了妹妹身上,給她們買鉛筆、作文書和生活用品……雖然生活拮據,穿的是別人捐贈的衣服,但她們三人從未感到自卑。張茲華常常告訴妹妹:“雖然我們不同於普通家庭,但生活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好的。”

妹妹梓梓的一張鉛筆畫,被張茲華貼在了寢室門的正中央,她畫的是自己夢想的家——每一層的陽台上都有花草,晾著漂亮衣服,每一扇窗戶后都是幸福的人。“這一定會是我們的未來!”張茲華自信地說。

回饋家鄉傳遞愛心

接受愛,傳遞愛。張茲華所在的梅溪村,是個“去鎮上要繞十幾個彎、翻越幾座山”的村落,當地有大量的留守兒童。第一次放寒假回到家鄉,張茲華發現受家庭的影響,家鄉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內向、不善與人交流等問題。“我的心底埋下了改變家鄉教育現狀的種子。”張茲華說。

2019年寒假,張茲華聯系同村的兩名大學生,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成立了“青少年成長中心”,努力發現學生閃光點,鼓勵他們建立自信,不斷完善自我。

“在話劇《王二小》中演日本兵的陳陳隻有5歲,經過我反復指導,他在表演當天流利地背出了台詞﹔一年級的蘭蘭是中心裡最忙的孩子,跆拳道、朗誦、舞蹈等節目她都沒落下……”說起印象深刻的孩子,張茲華眼裡是毫不掩飾的驕傲。

返回長沙的那一天,孩子扯著她的衣角依依不舍:“張老師,你可不可以不走。”張茲華說:“我要去外面學習更多的本領,回來再教給你們!”

今年6月,張茲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未來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我想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用學到的知識造福家鄉的孩子們。”暑假前,張茲華又回到了梅溪村,帶著孩子看望老人、開運動會、教他們垃圾分類知識,將她得到的愛傳遞下去。(李珺 陳思怡 尹湄 陽錫葉)

《中國教育報》2019年08月16日第1版

(責編:實習生(王子文)、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