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心理落差大於年齡差:青春期闖進二孩家庭

2019年08月02日08: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心理落差大於年齡差:青春期闖進二孩家庭

“為什麼你們就對我這麼冷酷?為什麼弟弟的各種要求你們就能隨便答應?”晚上10點鐘,站在宿舍走廊盡頭打電話的大二女生張洋洋,情緒越來越崩潰。這是一個月中她第三次和媽媽大吵大鬧了。

手機那頭,媽媽還在說著什麼,張洋洋聽不下去,狠狠地把手機丟到地上。室友們聞聲沖出來,安慰哭得渾身顫抖的張洋洋。她們知道,爭吵導火索一定又是因為比張洋洋小9歲的親弟弟。

張洋洋本以為,遠離家鄉上大學,就能擺脫弟弟給她中學時代造成的陰影了。然而,並沒有。

就如電影《快把我哥帶走》所展現的矛盾,被血緣決定的手足,會因不成熟的成長階段,而對彼此的存在、父母的態度感到抗拒、疏離。當二孩家庭遇上青春期,父母和子女該如何一起處理、化解諸多心理困惑?

去很遠城市上大學,成了我熬過高中的最大動力

“看《快把我哥帶走》時很有共鳴,我也幻想過很多次,要是家裡沒有弟弟的存在就好了。”

當張洋洋上初高中時,年幼的弟弟還處在幼兒園、小學階段。“我們倆成天就是一個字:搶。會搶電視,我要看新聞,他要看動畫片﹔會搶零食,對半分之后,通常我吃了四分之一,我弟已經全部吃光了,就來搶我的”。

每當和弟弟產生摩擦,媽媽一定會說的口頭禪是:“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張洋洋很抵觸:“我小時候誰也沒讓著我呀?”

再長大一些,張洋洋覺得弟弟爭搶的不只是電視和零食,而是未來。“高一暑假學校組織去省會城市游學項目,爸爸不讓我去,說浪費錢也浪費時間﹔高二我感覺學物理吃力,想上輔導班,媽媽也不答應”。

需求屢被父母拒絕,張洋洋對弟弟怨念加深:“雖然弟弟也不是要啥有啥,但我就認定爸媽不公平,重男輕女!”

懷著“眼不見心不煩”的念頭,決定去很遠的城市上大學,成了張洋洋熬過高中的最大動力。但結果証明,之前沒解開的心結,繼續成為大學時代繞不開的障礙。當父母拒絕自己暑期外出交流,而要在家看顧弟弟時,張洋洋徹底爆發了:“弟弟又不是我要你們生的,為什麼犧牲的是我的前途?”

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中學部心理教師尹紅峰認為,二孩家庭裡年長的孩子,在青春期最集中的困惑是“失寵”。這類孩子身上容易出現一對矛盾:既渴望獨立,又充滿依賴。“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從家庭中獨立出來,走向自己的小世界。但突然來了一個更小的孩子,這時年長的孩子會感到從‘公主’一下子變成誰都不管的狀態”。

尹紅峰指出,產生“失寵”心理后,孩子會對“公平”格外敏感,即使一些外人看來父母的很尋常、公正的事,在孩子眼裡,“不公平”的感覺會被持續放大。尹紅峰認為,要處理這樣的手足關系,父母應當先表明態度,他們的出發點是一視同仁的,並讓年長的孩子意識到,他之所以情緒激動,可能本質是因為對“公平”這件事過分在意。

尹紅峰不認可父母總表示大孩子“必須讓著弟弟妹妹”的說法。“父母應該給孩子合理的引導,提前做好鋪墊,喚起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可以怎麼做,而不是等矛盾發生了以后,直接命令說你應該如何如何”。

爸媽沒告訴我該怎麼做姐姐,導致我和弟弟關系像陌生人

今年23歲的王曉琪,和弟弟相差8歲。在青春期,她也因為弟弟的存在陷入過困惑,懷疑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但父母對姐弟關系的淡漠處理,造成了和張洋洋截然不同的結果——她和弟弟的關系很疏離,各管各的,交集甚少。

王曉琪回憶,當初這個弟弟就和“空投”一般,毫無征兆,“哐當”一聲砸在她平靜的生活裡。小學二年級寒假,她去姑姑家住了一個月,回家發現屋裡多了小嬰兒。“爸媽沒有提前和我商量,甚至全家人都告訴我弟弟是在醫院門口撿回來的,當時我真信了”。

“從天而降一個弟弟,對我影響還比較大,我在作文中還細致描寫過這個事。爸媽不僅沒說為何生弟弟,更沒告訴我作為姐姐該如何對待弟弟。這導致我對弟弟不親,雖然會一起玩,但不會彼此分享內心想法。”

王曉琪感慨,她即將上大學時,強烈感覺要是爸媽早點教她做姐姐的責任就好了。“因為真的隻有小時候一起做一些事情,彼此關心,長大了才會比較親。現在我倆過於獨立,缺少某種更親密的聯系”。

青春期在父母那裡一直缺失的“關系課”,隻能自己補回。上大學后,當媽媽打電話抱怨弟弟時,王曉琪會幫弟弟解釋﹔放假回家,主動過問弟弟的學業。“當我主動靠近后,弟弟也明顯長大了,會主動和我聊學校和生活的事”。

在尹紅峰看來,當父母決定生第二個孩子時,應和第一個孩子好好溝通,說清楚為何想生弟弟妹妹,以及大孩子可能會面臨哪些改變,從而喚起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父母要給予足夠心理建設,讓孩子知道咱們家若隻有你一個孩子,到父母老了以后,你的壓力會很大。但有弟弟或妹妹一起來分擔,壓力會小很多。”尹紅峰指出,父母需要傾聽孩子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手足關系,“手足之情是其他感情無法替代的,手足關系越溫暖越和諧,對於兩個人的成長都好”。

給予空間和心理上的支持,建立兩個孩子間的邊界感

“問題並不是最早出現在青春期。”育有一雙兒女的李榕感嘆,當第二個小孩出生的時候,兩個孩子之間的相處難題已經開啟了。她的兩個孩子相差8歲,姐姐讀高中,弟弟讀小學。

“兩個孩子相差6∼8歲,關系比較難處理,他們不在一個頻道。現在老大出沒於各個補習班中,老二還在傻玩,這個差距造成了他們之間建立情感連接的機會比較少。”

青春期的老大,時常表現出覺得父母偏心老二,李榕很無奈。“你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就是有不同的要求呀。小的孩子能吃好喝好,高高興興的就行﹔而老大的學業壓力已經上來了,你對她自然會有很多方面的要求——在孩子眼裡面那就是偏心”。

李榕發現,兩個孩子還會互相模仿,互相刺激,“爭奪”和自己親近的機會,已經十幾歲的老大表現得和弟弟一樣“幼稚”,會忽然撒嬌耍賴。

但李榕也看到,假如姐姐對弟弟有好臉色,弟弟就會“上趕著對姐姐特別好”,反之則也會怒目相對。“老二天生就有這種搶奪意識的,他覺得一切得跟人家搶過來。但凡姐姐願意哄他一下,他就特別願意跟著姐姐玩,比跟著媽媽都好,所以老大的示范效果對老二的影響力非常大”。

目前面對這雙兒女的關系問題,李榕的做法是——“兄妹問題靠后,先讓姐姐度過自己青春期的問題”。“我會讓小的別打擾姐姐,或者把他們隔離開來。這種做法對他們的情感交流不見得是好事,但是青春期成長會有自己的磕絆和煩惱,很多時候我的辦法是讓他們不相處”。

尹紅峰覺得,父母對於青春期中的大孩子,需要給予他在空間上和心理上的足夠支持。“不去剝奪他為自己的未來和人生作決定的權利”。

另外必須注意,二孩家庭中較小的孩子,內心也是敏感的,“一出生,他就需要學會察言觀色”。尹紅峰建議,父母要讓老二知道老大是罩著他的,但不能完全依賴老大。“父母可以告訴較小的孩子,你能跟姐姐一起玩,但她現在回來還有好多作業沒有寫,那就要等寫完作業,你再找她玩——這是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相處是要有邊界感的”。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杰群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