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直面學校特色認知、定位、建設三層挑戰——

穩固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鼎足點

2019年07月31日09:1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誰贏得高中,誰就贏得人才和未來。”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是普通高中走內涵發展道路的必經路徑,是普通高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一個有力抓手。筆者對部分普通高中進行調研后發現,當前部分普通高中在推進特色發展中存在著三方面的突出問題。

挑戰1

特色認知不清

對“特色的本質是什麼”“特色從何而來”的正確認識,是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邏輯起點。當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等詞匯常被理解為特色和特色發展路徑。筆者認為,上述對特色的理解是失之偏頗的,原因在於,求變、求新並不是特色的內在屬性和特色生成的基本邏輯。一個事物的特色,反映的是該事物滿足某個(類)主體的特定需要的程度,即特色的本質屬性是服務和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一個事物是否有特色、特色鮮明與否的評判者,是其服務對象,而非自身。舉例而言,在評價菜品是否有特色時,廚師和顧客兩者的評價,顯然是后者的更具說服力。在學校教育語境中,不論是“特色”項目、學校“特色”,還是“特色”學校,其最終評判者是學生、家長等服務對象,而非校長、教師,也非教育專家。隻有令學生心神向往、家長趨之若鹜的學校,才是真正有特色的學校。

在新時代,一所普通高中隻有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在“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上,做到讓學生受益、家長滿意,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有特色的學校。

一所學校特色生成的基本邏輯是從無特色,即學校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家長的需要,到有一定的特色,即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家長的需要,再到有鮮明的特色,即學校教育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家長的需要。與此相對應,一所學校特色發展的基本理念恰恰就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隻有得到學生、家長充分認可的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因此,學校特色發展的過程,就是校長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可持續地提供高品質教育服務,以不斷滿足學生、家長教育需求的過程。

挑戰2

特色定位不准

特色定位包括三方面,即誰來定位、定位什麼、怎麼定位。

誰來定位,是指特色定位由誰來決策。調研發現,一些普通高中在特色定位時主要依賴和聽取專家指導與意見,作為學校發展方案制定者的校長和教師,往往處於缺位狀態。之所以出現特色定位“主體失當”“決策越位與錯位”等非正常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專家的角色應為參與者,而非決策者,應積極發揮咨詢和指導的職能﹔二是校長沒有樹立起作為學校領導者所應有的特色定位決策者的身份意識﹔三是“理論優先”的文化心理使得校長在與專家對話時心理上處於相對弱勢,導致專家在學校特色建設中掌握決策權。事實上,一個概念在學理上的正確,並不必然保証其在實踐中的理想化推廣和應用。因此,專家與校長、教師應以平等、有效溝通的姿態,找到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的契合點。

定位什麼,是指特色定位的指向性。特色定位的指向性可以歸納為局部定位和整體定位兩種類型,前者指向於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某一個局部,例如,某個學科、某種核心素養、某種學校管理方式等﹔后者指向於學校工作的全局,例如育人模式、學校文化等。特色定位應遵循先局部后整體的思路。一部分普通高中在特色建設時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即特色發展的階段性與特色定位的指向性不相匹配,表現為處於發展特色項目和形成學校特色階段的學校採用了整體定位,而處於創建特色學校階段的學校卻採用了局部定位。

怎麼定位,是指特色定位的方法、策略。調研發現,普通高中在特色定位上大都缺乏整體性思維,對特色定位的影響因素缺乏系統性考量,這也是一些學校特色定位不夠准確的重要原因之一。筆者嘗試建構了影響特色定位的“五因素”結構模型,包括理念因素、背景因素、政策因素、資源因素和主體因素。其中,理念因素對特色定位具有思想指導和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背景因素關照的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問題,即普通高中的育人目標﹔政策因素要求特色定位不僅要符合國家教育政策的要求,還應符合區域教育政策的要求,體現區域教育定位﹔資源因素是特色定位最為直接的現實性影響因素﹔主體因素是特色定位中“人的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普通高中特色定位應遵循的思路是:特色定位以教育理念(理念因素)為出發點,以有關普通高中的國家和區域政策(政策因素)為依據,以人才培養目標(背景因素)為中心,以統整辦學資源(資源因素)為依托,以充分發揮校長和師生員工(主體因素)在特色定位中的主體作用為要領。

挑戰3

特色建設落實不力

調研發現,部分普通高中在落實特色發展工作中面臨著“三重三輕”的問題,即重課程設計輕課堂落實、重環境布置輕理念引領、重制度建設輕主體踐行。

重課程設計輕課堂落實,表現為學校在特色建設中存在課程與教學脫節現象。當前學校特色發展的基本目標和重要內容之一,便是構建符合特色定位的課程體系。但如果體系構建時隻側重於課程名目多樣化,就會流於“表面的繁華”,未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地、生根。

重環境布置輕理念引領,表現為學校在對特色發展理念作用的認知上存在片面性。當前,絕大多數普通高中為讓全校師生員工能夠方便、直觀而全面地了解學校的特色發展“藍圖”,都非常重視環境布置,在大廳、樓道、教室、會議室、校史館、校園圍牆等地方,設計裝飾物、擺放展板,以各種物化形式,展示特色發展的價值陳述和階段性成果。然而,一些學校的環境文化建設卻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在於,學校對特色發展理念作用的認識不到位,所主張的特色發展理念在科學性上缺乏嚴謹的論証,在可行性上缺乏充分的民意基礎,導致學校環境布置雖亮眼,但教師對學校所倡導的特色發展理念往往視而不見、聞而不語、語而不知。

重制度建設輕主體踐行,表現為學校的特色發展仍基本停留在文本規劃層面,尚未深入到實務操作層面。制度建設是學校特色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學校特色發展的有力保障。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建設的規范性和制度內容的全面性,並不必然促成制度實施的有效性。筆者認為,一個好的制度應該具備四個特性,即適切性(制度符合學校實際,針對學校在特色發展中面臨的真實問題)、系統性(各項制度彼此呼應、聯系,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有效性(制度能夠切實落實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之中)和開放性(制度本身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以適應不可預期的外部環境的變化)。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一些學校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制定了制度,但這些制度要求卻無法在教師的實際工作中得到體現。故此,普通高中特色化發展,不僅要關注制度的“有沒有”,也要關注制度的實效性即“管不管用”。(張軍鳳)

(責編:實習生(王子文)、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