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協調內外環境 激發內生動力 鼓勵個性發展

跑好優質均衡教育“接力賽”

2019年07月30日09:1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本期聚焦·義務教育優質均衡⑥

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經歷了重點發展、基本均衡兩個階段后,現在一些地區正向優質均衡階段邁進。在新的發展階段,義務教育發展的重點將由規模轉向質量,發展方式也將由提供物質保障、改善辦學條件為主的外延式發展逐步轉向以提升教育理念、加強管理水平、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育科研、注重課堂教學等為主的內涵式發展。

考慮到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各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現實情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主要以縣域為單位進行,其發展的關鍵詞是“協同”“內生”和“個性”。

協同:教育外部與內部的協同

影響事物發展的要素很多,事物的良性發展隻有在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協同一致、形成合力的情況下才最有可能發生。從縣域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說,“協同”主要包括教育外部的協同和教育內部的協同。

外部的協同主要是指縣域內政府各有關部門包括教育、財政、人事、規劃等協同一致,為教育的發展營造最優的外部環境從而達到促進教育發展的目的。

內部的協同則是指教育行政部門圍繞教育發展目標,進行科學統籌規劃、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有效促進教育整體向前穩步推進。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內部協同需要重點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城鄉協同。要求教育行政部門結合縣域經濟實力、人文環境及教育發展現狀等制訂科學的教育發展規劃,在遵循異質平等原則的基礎上,借鑒經濟學的梯度推進和反梯度推進理論,實行補償機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農村實行傾斜,促進城鄉間義務教育的良性互動。

二是學校協同。可由縣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縣域內學校的實際情況組成不同發展水平學校的發展共同體,並出台相關配套制度和保障機制,組織、規劃和協調共同體的各項工作,協助各共同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保障各共同體的有效運行。共同體各學校間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相互促進,使每所學校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如湖南長沙縣在全縣范圍內成立了14個教育教學研究聯合體,在堅持“樣本—鎮本—聯片—縣域”四級網絡教研體系的基礎上,實施“組建縣域教育教學教研聯合體,促進教育教學均衡發展”行動計劃。自聯合體成立以來,各聯合體送教下鄉、相互學習、聯動教研、集體備課、名師引領成為一種新常態。

同時通過“網絡聯校”的建設加大了資源共享的力度,目前已經包含18所主校和38所分校,覆蓋全縣每個偏遠農村鄉鎮的網上教研、名師課堂、專家課堂,農村和城裡的孩子共聽一堂課已經成為常態,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

內生:激發學校內生動力

“內生”是指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通過挖掘縣域教育內部各單位特別是學校的自我潛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促進教育優質發展。我國的教育發展往往是自上而下推動的,多是一種外在的驅動力使然,學校往往處於一種相對被動的位置,其“內生”動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迫切需要激發學校的內生動力,發揮學校的創造力。這一點上,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在縣域內積極推進學區制改革。目前在許多縣域內,學區只是一個劃片入學的區域,只是為了執行就近入學政策。

而在積極意義上的學區制改革中,學區應是一個實體,具有一定的職權,縣教育行政部門應將學區工作的具體事務下放給學區,由學區自主謀劃,自主發展。

縣教育行政部門則重點加強對學區的監管,通過制訂科學的學區評價指標對學區進行評價與引導。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區的工作積極性,也能使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從繁重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專心致力於思考全區教育宏觀發展的重點問題。

如北京市海澱區,在試點學區內設置學區委員會和學區管理中心,其中學區委員會是議事機構,由社區街道辦事處、社會名流、中小學校長、家長及駐區相關單位的代表組成,負責協助區教委和街道辦事處推進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工作,對學區教育布局和推進學區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出建議﹔統籌協調各級資源單位,推動資源共享﹔協調落實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工作﹔推動學區內中小學有機銜接與合作交流﹔支持學校發展,促進特色立校。

學區管理中心隸屬於海澱區教育行政部門的獨立法人機構,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社區之間的重要樞紐,有固定人員編制。學區管理中心是學區委員會的秘書處,接受學區委員會的指導,負責統籌規劃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組織學區內各界人士協商共治。這種改革嘗試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區與學校的發展動力,有效促進了區域內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個性:個性發展離不開特色

“個性”更多的是從教育結果方面進行的考量。義務教育發展的基本均衡階段,主要強調統一性,即國家的標准,到了優質均衡發展階段,則應強調統一性與個性發展的結合。

統一性體現義務教育的標准線、及格線,是國家對義務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個性體現的是受教育個體的教育需求,是標准線上的個性成長,關注的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展,離不開學校的特色發展,隻有學校特色的百花齊放,才會有學生個性的盡情綻放。而學校特色的創建則需要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圍繞明確的發展目標進行大量的實踐探索,反復錘煉才有可能形成。

如長沙市芙蓉區多年來把“幸福教育”作為核心理念,確立“打造幸福教育,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的發展目標,並據此開展了大膽的實踐探索。

如大力實施學生體育藝術“2+1”建設項目,定期舉辦文化藝體節,建設特色項目培訓基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特色愛好﹔優化校外公益教育,開展“開心假日”“藍絲帶”校外公益教育活動,努力提供豐富的課外免費教育﹔優化學生社團服務、研究性學習、興趣小組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工作等,推進學生社團的規范化、系統化、課程化、品牌化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條件。

全區共建有書法、戲劇、剪紙、武術、體育、科技等校園實訓基地30余個,創建學校特色項目64個,學校普及率達100%,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教育格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及教育環境,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經過多年實踐,幸福教育的理念已經成為全區教育人的高度共識和文化自覺。

長沙市開福區的“品質教育”,以“凝聚一大批有品位的教師、培育一大批有品行的學生、打造一大批有品牌的學校”為目標,堅持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建立科學的質量觀。積極組織開展團隊、體育、科技、藝術、健康教育、社會實踐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拓展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長”的發展格局,同樣有力促進了縣域內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整體來說,“協同”“內生”“個性”三個關鍵詞,是從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不同角度來提出的,三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

對我國大部分縣域來說,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是一個新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緊緊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創新教育理念,提升管理水平,積極改革進取,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優質的需求,推動教育持續不斷向前發展。(彭波)

(責編:實習生(王子文)、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