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冠軍思政課”如何不一樣

2019年07月23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冠軍思政課”如何不一樣

  正在講課的乒乓球冠軍教練陳彬。光明圖片

  編者按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思政課“活起來”不容易,思政課教師要扛起的責任沉甸甸。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介紹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思政課堂,可以看到,精心上好思政課,創新的種子正在課堂內外生根發芽。今天我們一起“上”的又是一堂不一樣的思政課——上海體育學院“冠軍思政課”——看體育與德育的結合,能激發怎樣的超燃能量。

  “中國乒乓球獲得冠軍的‘秘訣’是什麼?”在上海乒博館的“冠軍堂”,一堂特殊的“冠軍思政課”正在進行。中國乒乓球隊的冠軍教練、中國乒乓球學院教師陳彬侃侃而談。

  課堂上的學生,有上海體育學院的大學生,有黃浦區三所學校的中學生,甚至還有來館參觀的市民“順路”加入。

  “身心一統、兼蓄競攀”,是上海體育學院的校訓。作為新中國第一所體育高等學府,上海體育學院注重專業特點,緊抓體育特色,把體育所蘊含的優秀德育資源轉化為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力量,形成了一批思政特色項目。“冠軍思政課”是學院的一次主動創新,館課融合,打造“行進中的課堂”,大中小幼全受益,也是學院體育德育理念的又一次實踐。

  拓展教學場景

  推進館課融合,打造“行進中的課堂”

  國際博物館日那一天,上海體育學院博物館裡很熱鬧。5名上體思政課教師,分散在不同的展區當中,結合著館內的歷史文物和珍貴藏品,向150余名大中小學生講授國乒不懈攀登的冠軍之路。

  “這本書是在55年前,根據徐寅生為國家女隊講解如何打好乒乓球的講話整理而來的。書中關於如何打好乒乓球的思考,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一種辯証的思維方式、一種發展的和整體的眼光以及濃烈的家國情懷。這也是國乒能夠走向輝煌的思想和精神淵源。”上海體育學院的思政課教師於永超循序善誘。說話間,學生們將小腦袋挨得更近了,圍繞著名為《關於如何打乒乓》的書湊成了一個圈。

  在上海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的引領下,上海體育學院積極推動優質辦學資源和特色育人要素向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全方位滲透,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著力加強思政課程主渠道建設,積極推進教學方法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2018年,學校打造由思政課教師、乒乓球專業課教師和教練員共同組成的國球思政課教學協同創新團隊,課程內容包括《國球與中國智慧》《國球與中國精神》《國球與中國道路》《國球與中國外交》《國球與中國制造》等主題。

  此次“冠軍思政課”是對“國球思政課”的一次深化拓展。在教學場景中探索“館課融合”的教學方式,打造“行進中的課堂”,讓學生們得到沉浸式的體驗,並嘗試拓展教學場景,使教學融入生動的歷史與文化殿堂,這對參與其中的師生來說,更是進行了一次主動的學習。上外附屬大境中學高一學生楊敏說,“在博物館上思政課,和坐在教室裡不同,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新奇的感覺。”“這次‘冠軍思政課’選在世界博物館日,有機融合了上體的博物館資源,既彰顯了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又提升了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親和力和針對性。”思政課教師敖天穎說,“對我自己而言,講好這次特別的思政課也有不小的挑戰——首先是博物館現場教學的把控,其次是除了本校大學生,還要面向中小學生進行授課。但我還是覺得,沉浸在這樣的教學場域中,使我更加感受到了思政課的魅力以及思政課教師的成就感。”

  拓展供給主體

  善用榜樣的力量,領悟冠軍精神

  陳彬曾是奧運冠軍、大滿貫得主丁寧的主管教練。近40年的執教生涯,使他對“國乒精神”的傳承與發揚形成了獨到的感受。

  “中國乒乓球獲得冠軍的秘訣是什麼?其實最核心的就是中國乒乓球隊的每一個人,都把祖國的榮譽高於一切的指導思想放在第一位。祖國的榮譽高於一切包括兩個主導思想,第一個是愛國主義精神,第二個是集體主義精神。”坦誠、質朴,陳彬教練的講演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結合自己在國家隊親身經歷的往事,講述著奧運冠軍那些不為人知的奮斗故事。“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越是這樣的朴實無華,越是鏗鏘有力、直抵人心。

  課堂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說起了感受,大同中學高一學生屠均奕這樣評價這節思政課,“老師說的國乒與中國精神讓我感觸很深,對這些奮力拼搏的運動員特別敬佩,他們身上有很多寶貴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發揮榜樣的力量,進一步拓展思政課程供給主體,學院以慶祝改革開放4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年為契機,先后邀請了許海峰、楊陽、姚明、閻森、鄒市明、謝軍、孫楊等運動員和教練員走進思政課堂,分享體育故事和體育精神,推動“講體育”與“講德育”結合,“講道理”與“講故事”結合,用體育人頑強拼搏、敢於勝利、為國爭光的事跡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上海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崟表示,“冠軍思政課”將成為上海體育學院每一位學生的必修課,使學生在這樣的思政課中由學習的參與者向體育精神的傳播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轉變。

  拓展教學模式

  貫通體育德育,大中小幼同受益

  “我們為大學生和中小學生分別准備了兩條不同的學習線路,教師們的上課內容也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調整,希望積極對接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體系建設,面向社會有效推進以體育人、以體育德。”上海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匡淑平解釋了“冠軍思政課”體育德育一體貫通,大中小幼共同受益的初衷。

  因材施教,探索生動活潑、深入大眾、嵌入生活的體育德育,推動三全育人融入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大循環,體現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溢出效應。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八個相統一”的基本要求,上海體育學院以思政課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和綜合素養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和校本特色課程為輻射,構建課程育人體系,用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偉大成就教育和引導學生們增強四個自信。目前已形成了國球思政系列課程,利用國際乒聯(中國乒乓球)博物館探索館課融合教學模式。依托羽毛球學院、籃球學院等項目學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體育大學2016級研究生冠軍班的回信精神,開展各類弘揚體育精神、傳播體育正能量的冠軍思政課。同時,學校還精心打造中華武德課程,依托國家興奮劑檢測上海實驗室建設,培育“純潔干淨”體育課程思政。以體育文化博覽館和校園景觀為平台,開掘體育史和校史特色德育課程,傳承“體育強則中國強”的責任擔當。

  接下來,上海體育學院還將結合一流學科和一流本科建設,深化課程思政內涵式發展,大力開發中華武術道德等具有示范價值的校本特色課程,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內容鮮活的思政課程體系,培育更多課程思政名師團隊,著力形成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探索生動活潑、融入社區、嵌入生活的課程模式和服務方式,大力推進面向社會的以體育人、以體育德。

   (本報記者 曹繼軍 孟歆迪)

(責編:何淼、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