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校學分制收費,到底給了學生多少自主權?

2019年07月18日08:3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校學分制收費,到底給了學生多少自主權?

  高校學分制收費 到底給了學生多少自主權

  又有兩所大學即將加入學分制收費的行列。

  近日,天津發展改革委先后通過了南開大學和天津工業大學學分制收費管理辦法。新收費方法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

  不同於學年制收費,學分制收費以學生修讀學分作為計價收費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即使身處同一個專業,如果修讀的學分不同,學生每年要繳納的學費也不同。

  學分制收費並不新鮮。從2007年起,北京等地部分高校就開始試行這一收費方式。湖北、廣東、山東等多個省份的多所高校,也早已採用學分制收費。

  不過,多所學分制收費高校的學生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並沒有感覺這一收費方式有何特別之處,甚至還很困惑:“多上課還要多交錢,這有什麼好的?”

  專家指出,學分制收費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學費組成結構發生了變化。事實上,它是學分制教學改革的衍生物。“學分制收費的前提,是高校建立真正的學分制。” 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說。

  學習是要付費的

  給學分明碼標價,也給了學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原來學習,是要付費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學分收費,也是在提醒學生,不管選擇什麼課程,都有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選課時應該更加慎重,明確自己究竟想學什麼,要學什麼,學什麼更加值得。“一些學生不上課,甚至花錢讓別人代上課,都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學分制收費本質上是給了學生自主性和選擇權。學生可以自主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課程。”張端鴻說。學分制收費也提醒他們不要任性,不要佔用過多教學資源——如果挂科重修,就得多付費。“這是一種動態調節機制。”

  不過,學分制收費並不意味著學生的經濟負擔會加重,根據規定,學生按照培養方案正常完成學業所繳納的學分學費(不含重修、輔修、雙學位學分學費)和專業學費之和,應該不高於按學年制收費的學費總額。所以,如果學生按照培養計劃修完學業,繳納的學費和之前並無區別。如果學生願意輔修或者攻讀第二學位,在一些高校也有相應的獎勵措施。

  學分制收費,通常會成為學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個宣傳點。

  如果有耐心查找各高校關於學分制收費的介紹,你能讀到相似的表述:學分制收費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有利於推行彈性學制﹔可以根據學生選課情況收取學費,體現教育公平。

  學有余力,便可以用三年時間完成四年課程﹔若想休學創業,也可以多呆幾年,充分沉澱。

  “推進學分制辦學、收費改革,本意是為了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包括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求學時間,以此促進學校重視課程建設,以及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有些學分制收費“形式大於內容”

  “我們實行的好像是學分制收費,但和別的學校也差不多吧。”東部某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說。

  “我就記得畢業的時候,有同學被告知需要再補錢,因為他多修了好幾門課。”某中部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看了網上列舉的學分制收費好處,坦言“我沒什麼感覺”。

  “受制於各種因素,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所實行的學分制,在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中的作用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揮。”蘭州城市學院高級會計師姬雪梅曾在其2014年刊發的一篇論文中這樣寫道。

  盡管學年制收費高校一般實行“預收—結算”制,但還是基本沿襲了原來學年制收費的管理辦法,根據當年價格管理部門公布的項目和標准收取各項教育費用。已經實行學分制收費的天津科技大學教師張蕊曾指出,我國高校當前的學費標准是按照所處地域的經濟水平來確定的,並沒有對各專業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教育成本評估。再說了,如果真要進行評估核算,工作量也著實不小。畢竟,高校學科間的差異性極大,很難在短時間內按學科、分專業梳理清楚。

  所以,很多高校的做法是,用學年制下的政府調控學費減去專業學費再除以課程總學分,來確定學分單價。

  而另一個許多人都提到的問題,就是學校課程資源的豐富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兩位研究人員在分析湖北省高校實行學分制收費的困局時指出,高校課程供給能力有限。學分制收費的實施將課程賦予了一定的商品屬性,既然學生要為課程付費,那學校就得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多樣的課程選擇。不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各高校的教育資源依然緊缺,從師生比就可見一斑。選課,尤其是熱門課,要拼手速,拼人品,學生往往無法真正根據自身需求選課,有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需要建立真正的學分制

  此外,學生真的有自主權嗎?

  上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者指出,學生主動性受制於培養計劃。學分制的實施旨在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多元化培養,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自主權。但各高校在培養計劃制定方面,給學生選擇的空間並不大,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限。這主要表現在,必修課比重過高,選修課比重過低,同一專業學生的選課內容往往大同小異,繳納的學費也幾乎沒有區別。

  儲朝暉也指出,大陸地區絕大部分高校並沒有真正實行完全學分制。“學分制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給學生更多選擇。實行學分制的學校都應該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但大陸大學開設的多為必修課。”

  什麼叫完全學分制?張端鴻解釋說,它意味著學制有彈性,學生隻要修完了課程就可以提前畢業,也可以根據需要延期。但現在大部分高校課程都是排定的,學生其實很難獲得這項選擇權。另外,在完全學分制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課程修讀安排,比如說,有能力的孩子即便學的是歷史專業,隻要修讀的計算機課程滿足了相關要求,就可以申請計算機學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很多高校雖然有學分的概念,但本質還是學年制。只是引入了學分計量單位,把課程按照學分核算,同時適當增加了選修課。”

  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分制收費的“獲得感”,關鍵還是學校得開展有效的學分制改革,從人才培養、教學管理、課程設置、專業調整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張端鴻建議,學校在推行相關改革后,需要基於學生立場進行更多解讀和宣傳,讓學生真正理解政策意圖,以便讓他們用好學分制收費的“杠杆”,珍惜所獲得的自主權。

  “發達國家的大學實行學分制教學,必修課程有的隻佔課程總量的40%,選修課則佔到60%,這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學習。”熊丙奇強調,學分制改革是我國大學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要做好學分制改革,對於教育部門來說,就需要進一步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讓學校能自主設置專業、課程,增加選修課課程比重,滿足學生對課程的選擇。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