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企業組織變革下的高校人才培養

2019年07月15日09:1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數據顯示,2030年全球將有8億人的崗位被機器取代,1億中國人將面臨職業轉換。早在2017年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馬雲就曾宣布:“未來世界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人活得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的確,如今AI技術正逐漸走出實驗室,走進人們的生活。未來AI會給世界帶來哪些改變?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應該相信:一個尊重科技擁抱科技的社會一定能夠向好而生。

組織變革呼喚什麼樣的人才

人類過去250多年的經濟增長是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果。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產業及企業組織形式的深刻變化、組織與人關系的重構。

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信息流動,降低了信息的收集、傳遞和分析的成本,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越發明顯,也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在路上,以可再生能源、互聯網通信、智能化和數字化制造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科技產業革命的到來,也正在深刻改變著產業和企業的組織方式。很多企業都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積極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依賴人力和資源投入的思維定式與習慣,按照智能化的思維,促進生產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的變化。

這一切也引起了社會職業及就業結構轉型,程序化、非創意性的工作毫無疑問將被人工智能解決,依賴多學科、多領域、大跨度的非程序化、創意性的工作需求將持續增加。

可以肯定,相對於單技能型的人才來說,未來有創新能力的跨界型復合人才將真正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體,他們就業創業的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將越來越寬廣。

新型人才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新型組織形態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也需要新型的教育來支撐。事實上,當前的高等教育作為人才的供給方,確實正在以支撐引領國家現代化為目標,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企業組織變革的迫切要求為出發點,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寬廣的視野,推進自身的變革,實現內涵發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促進教育和產業、創新的有效鏈接。

更新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走出的改革第一步。2018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鮮明地提出“以本為本”“四個回歸”教育理念。“以本為本”旨在推動本科教育重新回到大學辦學的核心基礎地位,在思想上把學校辦學重點真正放在本科教育方面。“四個回歸”是要求高等教育實現“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以本為本”和“四個回歸”要求發展厚重的本科教育,打牢人才成長的根基。不僅要關注顯在的知識和能力,更要關注潛隱的人格和價值﹔同時把人才培養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使培養的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僅僅是“單向度的技能型人”。

高等教育為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正在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突破,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高等教育創新什麼樣的實踐

眾多高校都在主動謀劃,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企業組織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契合度,推動實現自身的“變軌超車”。

為適應變革需求,高校必須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剛剛過去的4月份,教育部召開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通過計劃2.0的實施,將引導高校全面優化專業結構,發展新興前沿學科專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在人才培養上,新工科更加注重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工程教育改革,設計專業新結構與課程體系,希望實現從學科導向轉向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新生態,培養卓越復合型工程師。

新的教育目標引領著教育教學形態的重塑。高等教育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教的中心”向“學的中心”轉移。比如推動課堂革命、治理水課、打造金課、以智能信息技術推動智慧教育快速發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更注重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在學習過程中彰顯獨立性、自主性和選擇性,讓學習的“過程價值”遠大於作為探索結果的“知識價值”。(王永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校長)

(責編:實習生(褚昕嵐)、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