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9畢業季的“最后一課”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持之以恆 創新圖強

2019年07月08日09:3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林忠欽(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 上海交通大學2019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於7月7日舉辦,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寄語畢業生:放眼未來,輝煌待續,創新需要你們來傳承接力。之於個人,要以創新而立,煉就扎實功底,不馳於空想而務實學﹔立足行業,要以創新而進,不斷攻克難關,不騖於虛聲而登高峰﹔服務國家,要以創新而強,擔起復興重任,不負於時代而成大器。

林忠欽題為《持之以恆 創新圖強》的演講全文內容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共同見証你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首先,我代表學校祝賀大家順利畢業,向辛勤付出的老師和家長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四年寒暑、歲月流金。在你們身上,我既看到了交大人一貫的勤奮努力,也感受到了年輕人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你們在學生創新中心、圖書館、實驗室樂此不疲地探討鑽研,有四分之一同學參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三分之一參加了PRP研究項目,有2000多人次在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中大顯身手、爭金奪銀……“創新”已經成為融入你們血脈的交大基因。

對於一所大學而言,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人才是根本的責任和使命。從大學走出的一代又一代學子,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創新創造,我們國家就會擁有不竭的發展動力。當前,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千變萬化,中國正處於歷史的交匯期,也是重要機遇期。生逢其時的你們既擁有廣闊的舞台,也面臨著壓力和挑戰。要解決發展的瓶頸,要擺脫前進的掣肘,唯有持之以恆,創新圖強。因此,在這畢業的時刻,我想和大家分享幾點關於“創新”的感悟,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

第一,創新首先要打牢基礎,學以致用。交大四年,相信大家對許多“霸王課”記憶猶新。“霸王課”不好學、高度抽象,但課程裡所蘊含的“硬知識”卻是原始創新的基石。畢業之后,大家要持續加深對“硬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下得苦功夫,才有真本事。更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用好知識、解決問題,並提出新的想法。正所謂“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通過“學習-運用-再學習”的螺旋式上升,大家的創新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你們學長的故事。他是電院2011屆ACM試點班的畢業生,現在也是我們學校的助理教授——張偉楠。他在ACM班學習刻苦,在數學和物理等基礎課程成績優異。畢業之后,他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於計算機算法研究。張偉楠意識到,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挖掘的共同本質,都是通過有限的數據分析來對世界運行規律進行建模。正是因為對數學、物理學的深刻理解、活學活用,他不斷發掘學術研究的創新點,逐漸成長為備受矚目的學術新星。

同學們,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你們初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但從“學懂”到“學通”,四年的時間還遠遠不夠。接下來,大家需要繼續鞏固夯實學到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學有所長,並在實際的運用中鍛煉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潛能,讓自己成為善學、善思、善行的強者!

第二,創新關鍵要攻堅克難,持續攀登。創新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隻有向難而行、愈難愈進,才能脫穎而出,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真金不怕火煉,好金就得火煉。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要害怕一時的挫折,也不要滿足一時的成績,要敢想敢為、不斷攀登,讓創新成果做大做強,引領行業和領域走向進步。

我們學校張文軍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30余年來一直從事數字電視廣播領域的科技創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非常滯后,國人沒有自己的數字電視。張文軍教授帶領團隊進行攻關,越過標清電視,研制首套高清電視樣機系統,成功用於國慶50周年慶典的現場轉播,實現了代際跨越。隨著行業的發展,制定自主標准、掌控核心芯片,成為繞不開的難題。張文軍持續攻堅、破解難題,引領我們國家的技術和產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並且為我國載人航天神舟系列返回艙順利著陸提供了堅實的通信保障。進入網絡化時代,他又因勢而進,建立了國際網絡化廣播標准,為中國建設網絡電視強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縱覽張文軍教授的創新之路,正是這種迎難而上、攀登高峰的精神讓他取得了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科技從“跟跑”到“並跑”,並敢於向“領跑”沖擊的快速發展。同學們,世界瞬息萬變,創新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希望大家瞄准一個方向,不斷接受挑戰、超越自我,成為行業和領域發展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第三,創新尤其要勇擔重任,矢志報國。打牢基礎、不懈攀登之后,我相信交大的學子一定會在事業上有所作為。但一個人的事業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看能否擔起歷史責任。責任與能力猶如創新的兩翼,唯有兩翼齊飛,才能讓創新在歲月的洗禮中真正留下印記。

我們的徐光憲學長一生圍繞國家需要,開展科學研究。起初,他從事量子化學和絡合物化學研究,並在相關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50年代,為了中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他把研究轉向核燃料萃取,實現了原子彈原料“钚”的分離。70年代,稀土成為各國競逐的重要資源,而我們國家因為缺乏技術支撐,長期受制於人。徐光憲把研究轉向稀土,實現鐠釹分離,設計出最優化的工藝流程,推動我國的稀土分離技術走到了世界前列。談及自己的研究和創新,徐光憲學長說,立足基礎研究和面向國家目標缺一不可。基礎研究不行,就談不上創新﹔而如果研究工作沒有國家需要,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從徐光憲學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為國為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正是交大人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同學們,“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這是你們進校時的初心。畢業之后,我希望你們都能擔起時代賦予你們的責任,在國家的發展中鐫刻你們的創新貢獻。

各位同學,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撫今追昔,滄海桑田,正是幾代人創新,改變了國家的命運。放眼未來,輝煌待續,創新需要你們來傳承接力。之於個人,要以創新而立,煉就扎實功底,不馳於空想而務實學﹔立足行業,要以創新而進,不斷攻克難關,不騖於虛聲而登高峰﹔服務國家,要以創新而強,擔起復興重任,不負於時代而成大器。希望大家從交大出發,能夠持之以恆、創新圖強,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最后,祝願大家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一往無前,大展宏圖!交大永遠是你們的堅強后盾!

(責編:實習生(曹雯)、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