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考依然改變命運,必須正視這個事實”

2019年07月03日08:1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考依然改變命運,必須正視這個事實”

“沒有升學率一定是不行的。不管你怎麼說素質教育好,(如果升學率低)老百姓不會把孩子送來學校。”7月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上,衡水中學校長郗會鎖坦言,轉變教育觀念是一個系統工程,板子不能打在學校或者培訓機構上。要好就業,就得上好大學﹔要上好大學,就要有好分數。“高考依然改變命運,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郗會鎖強調。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依然是論壇上被討論最多的話題。高中校長們有自己的無奈:在短時間內,老百姓讓孩子上大學、上好大學的追求不會發生改變。

能考出高分的衡水中學,以軍事化管理出名,被稱作“高考工廠”,似乎站在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但郗會鎖想要澄清——學校被妖魔化了,衡水中學做的也是素質教育,希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當人們覺得我們的師生生活在地獄裡的時候,他不知道這些人享受著拼搏的快樂,刻苦而不痛苦。”郗會鎖坦言,學校招不來清華北大畢業的老師,看到北京的名校他們也羨慕。“人家的教育理念確實很先進。但是,衡水中學代表的是一所普通中學怎麼發展的問題,對其他學校來說借鑒意義可能更大。”

郗會鎖強調,校長要抓升學率,不過要“綠色”升學率,也就是不能靠著逼迫學生學習換升學率,而是要點燃學生,讓他們自覺主動地想學。江蘇淮陰中學副校長俞光軍也贊同,要關注高考成績,但也要關注取得成績的路徑。高中不能把辦學著眼點都落在追求高考升學率上,這是“隻要今天,不要明天”。

被高中校長挂在嘴邊的高考,如今仍然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吳剛表示,作為量能取才的渠道,高考摒棄了權力、出身和人際關系的干擾,讓落后地區的孩子有機會走出家鄉,獲得更高質量的教育。知識改變命運,也成為我國社會各階層的情結。“高考不是最完美的篩選方式,但卻是高效而缺陷最少的篩選方式。”

吳剛指出,教育改革有3種路徑:制度改革、過程改革和評價改革。制度改革直接體現在招生制度設計上﹔過程改革指課程教學改革,從實際效果看,它必須通過評價改革推進。而評價改革,就是我們熟悉的中考和高考的改革——它不僅是考試科目的變化,也是每一科目中考試內容與形式的變革。

其實,中考和高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方式。吳剛說,以往的考試,是答題效率和精細度的較量,答題效率可以通過操練提高,精細度可以通過嚴格規范加強。“所以,中國大部分高中名校有三板斧——搶生源、挖老師和反復練。”但情境化命題正在改變高考評價方式。

前段時間,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也指出要深化考試命題改革,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

“如果你認為升學率高就意味著學校素質教育搞得不好,那是對高考出題人的污蔑。”郗會鎖強調,高考本身也在考素質,現在拿著書都找不到答案,“應試”就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分數低你就說是素質教育,分數高就批評你搞應試教育,荒謬,可笑!”

吳剛指出,在升學過程中,篩選不可避免,但可以進行面向關鍵能力的篩選。教育部也曾多次強調,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地落實。這也就需要回到現代社會的能力主義基礎,探究何為能力,以及如何評測能力。“我們期待學校的過程改革能夠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一代新人。”吳剛說。(本報記者 張蓋倫)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