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的性別差異反思

2019年06月18日13:31 | 來源:中國婦女報
小字號
原標題: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的性別差異反思

  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多個省份已開始致力於推行地方性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落實解決家庭教育缺位等問題。然而目前仍常常存在“父親缺位”現象。本文作者分析認為,男性與女性對家庭的責任不適合再做出二元分割,在家庭教養問題上需要父職與母職並重。促進父親角色參與到子女撫養與教導之中,將有助於改變男性氣質的社會文化重構,緩解女性在職場和家庭上的兩難處境。

  近日,各地舉辦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圖為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一家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給爸爸“貼妝”。 新華社發 王洪超/攝

  中華文化自古強調“齊家”對“治國”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無疑是促進國家發展的基礎工程之一。近年來,我國多個省份都已開始致力於推行地方性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將家庭教育納入法治軌道、以法規等形式加以明確,落實解決家庭教育缺位等問題。

  然而目前,在我國城市與鄉村的家庭子女教養中,都常常存在著“父親缺位”現象。事實上,父職問題也是一個女性主義議題。在對子女的家庭教養中,父親角色與母親角色是否確然存在著性別差異,其差異的根本又是什麼?對此,我們有必要從女性主義理論視角上進行辨析,去重新思考家庭教養中的“父親參與”問題。

  子女家庭教養中的父親角色

  英國哲學家與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可能對不少人來說,父親角色在家庭育兒中的擔當主要表現在經濟支持方面。早年間西方學界對單親母親家庭的一些研究數據表明,來自父親身份的經濟收入的缺位確實會對家庭教育造成巨大壓力。但如果僅以經濟收入的關聯來審視父位缺失的影響,則會忽視很多家庭生活中“父職”的積極影響因素。

  在子女的家庭撫養與教育中,“父親參與”是指投入時間、精力,在經濟與精神上給予家庭支持,從物質與非物質等各個層面參與到子女在認知、行為、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的成長與發展之中,給予子女互動、監督、鼓勵等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和陪伴。國內外學者對父親參與家庭教養提出過不同的維度模型,其中多以陪伴照看、經濟支持、教育引導等維度為共識,也尤其強調家庭和諧程度與父親自身行為對子女的影響力。簡單來說,“父親參與”是多維度的教養結構,並非是將不同類型的父職內容簡單化、概念化、機械化的疊加。

  父親角色在子女家庭教養中的作用表現在諸多方面。恰當且積極的“父親參與”不僅有助於子女的認知能力發展和學業進步,同時也會促進子女的社會技能發展,幫助子女處理對情緒的理解、表達、調節,進而也就會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例如,高水平的“父親參與”將有助於改善幼兒的害羞退縮行為,並有助於預防或降低子女青春期及成年后發生越軌行為、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等。此外,有研究數據表明,在父親承擔40%~45%子女教養的家庭中,不僅兒童的認知能力數據普遍高於對照組,且夫妻雙方的婚姻滿意度數據也高於在子女教養中相對而言“父親缺位”的家庭。

  顯然,父親角色的“在位”與“缺位”對子女成長與家庭和諧都至關重要,思考家庭教養中的“父親參與”問題時,女性主義理論可以成為有利的切入視角。

  “父職”的女性主義內涵

  家庭教養中的“父親缺位”通常是指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愛、或父親角色較少參與到與子女有關的家庭活動中。造成子女成長中“父親缺位”現象的原因可能包括父母離異、父母感情不合、父親去世、父親長期在外工作、父親對家庭成員虐待或打罵等。但更為常見的“父親缺位”也很可能單純是父親角色對子女教養的低水平參與,而形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社會性別意識形態所導致的傳統父權文化特色的家庭分工模式,另一方面是社會性別刻板印象與本質主義思維的相互作用,令不少群體將“女性更適合養育子女”視為一種教條。

  早期的女性主義研究較少關注“父職”問題,而是致力於通過解構母親身份的意識形態和家庭角色,來探討女性被限制在家庭生活中、被排斥在社會公共領域之外的情況。而當代的女性主義研究已經開始關注父親角色在家庭教養中的在位與缺位,但也要注意避免“高估”父親角色在子女家庭教養中的作用。

  西方在20世紀90年代做過不少相關研究,發現在單親媽媽家庭教養下成長的子女的整體發展大多低於常規雙親家庭教養的情況。通常,父親參與子女教養能夠減輕母親角色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的多方面壓力,也能給子女成長增加更多監督與引導,但這些研究結果也並不能完全驗証是“父親缺位所導致”的假設,因為其內部也有著復雜的社會政治變量對單親母親家庭的消極影響。若過分強調或單方向強調父親參與對子女教養的重要性,則有可能會再度強化父權制文化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努力推進,越來越多的女性角色開始從全職妻子或全職媽媽向社會職場場域轉變,越來越來的女性開始在經濟收入上有了獨立和自主能力。對於女性在職場與家庭生活的失衡境遇而言,正視“父職”問題,將是進一步推動女性獲取平等權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對父親角色在子女家庭教養中的參與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持理性的、平衡的觀點,既不能過分強調、也絕對不能忽視。

  家庭教養中父親角色的性別審視

  不少觀點認為,父親與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並不相同,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採用的更多是陪伴與撫慰,而父親則常常使用更為男性化的教育方式。事實上,這其中關系著一種隱藏於社會文化潛意識的“養育天性”的假設。然而靈長類動物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均已表明,兩性在養育能力上並不存在天然的顯著差異。也就是說,社會現實中可被觀察到的那些在子女教養行為上的兩性差異,是基於社會性別潛意識而在文化建構中被概念化的,比起“天然差異”而言,它們更多的是由文化建構中的社會性別氣質和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一種本質主義假設。

  事實上男性與女性都不是天生的“照看者”角色,“父親”與“母親”都是在照顧子女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成為“照看者”的。在照顧新生兒階段,父親與母親並不存在在教養行為上的明顯差異。而經過一段時間后,由於母親常常會花費更多精力去陪伴嬰幼兒,所以母親對嬰幼兒的照看表現得比父親更加靈敏與周全。也就是說,父親角色在子女教養上的能力的缺乏,很可能主要是由於缺乏參與、缺少直接經驗而造成的。長此以往,這種能力的缺乏則會導致自信的下降,從而使男性對父親角色進行逃避,愈發少地參與到對子女的教養之中。

  簡言之,在當代社會的婚姻中,男性與女性對家庭的責任並不適合再做出“經濟供給”與“子女養育”(或包括“家務勞作”)之間的二元分割,在家庭教養問題上需要父職與母職並重,來陪伴、引導、教育子女。促進父親角色參與到子女的撫養與教導之中,將有助於改變固守傳統男性氣質的社會文化,有助於緩解女性在職場和家庭上的兩難處境,也有助於改善對男性與女性的性別角色的社會期待,從而推動性別平等的社會進程。(薛芮 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