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楊奇峰:

牛津大學讀博 四年三事(留學青年說(二))

本報記者 趙曉霞
2019年06月17日07: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劃賽艇、融入學院生活、完成學業——在牛津大學度過四年博士生涯的楊奇峰,用三個關鍵詞來描述自己的博士生活。圖為楊奇峰近照。

  劃賽艇、融入學院生活、完成學業——在牛津大學度過4年博士生涯的楊奇峰,用3個關鍵詞來描述自己的博士生活。

  賽艇打開新的世界

  2013年10月,楊奇峰入讀牛津大學材料系。開學第一周,他收到一份來自所在的李納克爾學院的郵件。“我看到郵件中發來的活動通知,其中一個英文單詞是馬戲團,活動當天便穿了牛仔褲和襯衫。”到了現場,他才知道,因為對英文單詞“馬戲團”的“誤解”,穿的衣服顯得“格格不入”,活動其實是賽艇訓練。“健身房裡,20多種運動器械,參加訓練的同學要挨個做一遍。”

  穿著牛仔褲和襯衫的楊奇峰堅持訓練的場景,讓李納克爾學院賽艇隊隊長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在那種情形下,你還能堅持下來,我覺得你一定能劃好賽艇。”事后,賽艇隊長告知楊奇峰當時看好他的理由。

  對楊奇峰來說,這次“意外訓練”讓他和賽艇從此結緣。“我喜歡運動,賽艇對我來說是一項新的體育項目。多數隊員也是第一次接觸這項運動,我們在同一起跑線上。我當時想,咬咬牙堅持下來,應該不會比大家差。”抱著這樣的想法,楊奇峰加入了學院賽艇隊。隊員中,隻有他來自中國。

  賽艇隊長注意到楊奇峰,正是看中他的堅持精神。在賽艇隊長的眼中,賽艇隊訓練強度很高,選到一個真正的賽艇愛好者並不容易。所幸,楊奇峰並未辜負隊長的期望。4年來,他嚴格遵循賽艇訓練時間表:每周一三五早6時,和隊員一起准時入水,完成1個半小時的訓練﹔每周二、四晚,完成陸上訓練。“因為早上8時要上課,同時要保証1個半小時的水上訓練,將時間倒推,就需要5時起床。”楊奇峰說,“但我喜歡這樣的節奏,賽艇不僅是我的愛好,也讓我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我用賽艇敲開了牛津生活的另一扇門”——這個楊奇峰曾在一次分享會上所講的題目,正是他心中對賽艇的定位。

  很多次感到迷茫的時刻

  劃賽艇是楊奇峰的愛好,材料學更是他從初中就開始喜歡的。10多年前,正在江蘇啟東讀初中的楊奇峰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材料,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相關知識。從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到在英國拉夫堡大學材料學院攻讀碩士,再到牛津大學材料系讀博士,楊奇峰將自己年少時的愛好,融入了學業中。

  “對材料學感興趣,原因之一是有在機械、材料行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家人,受他們影響,便常關注這方面的知識﹔另一個原因是我相信材料學和中國制造業的未來密切相關。”時隔多年,楊奇峰回頭看自己當年的決定,覺得“很是慶幸”。

  在楊奇峰讀博士的日子裡,來自學業的壓力並不小。“學習挺苦的,系裡的實驗設備24小時運行。很多時候,我要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但讓他感到更大壓力的是“當你努力投入做項目沒有結果時,會陷入自我否定”。

  回想那些感受到無邊壓力的時刻,楊奇峰說:“會感到迷茫,會問自己是否做對了,也會思考是否繼續往前走。”他也曾擔心自己能否畢業,“出現這樣的時刻不是隻有一次兩次,而是很多次”。

  但楊奇峰明白,失敗是科學探索的結果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不是沒有結果,就沒有意義,最終的選擇隻有一個,就是繼續往前走”。

  讓楊奇峰感到欣慰的是,每當他陷入迷茫時,導師會鼓勵他。“導師會將人和事剝離開。他告訴我,項目雖然沒成功,但不代表我是個失敗者。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尋求平衡點,繼續努力去想解決的辦法。”楊奇峰說。

  如今,楊奇峰仍在讀博士期間所在的原子探針實驗組工作,只是身份由博士生轉換為博士后,他仍在為少年時的夢想而努力。

  競選學院學生會主席成功

  牛津大學材料系是楊奇峰的一個身份歸屬,另一個身份歸屬屬於李納克爾學院。“學院生活是我讀博士期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楊奇峰說。

  楊奇峰介紹說,學院更像一個獨立的社區,建筑風格並不相同,是學生住宿、用餐、社交和學習的地方。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每個學院都有來自不同系的學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和博士生。“在學院裡,你可以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進行交流,既可以開拓視野,還可以交到朋友。我接觸最多的是賽艇隊的隊友,他們來自美國、丹麥、菲律賓等國家,大家是很好的朋友。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碰撞讓人受益匪淺。”楊奇峰說,“學院的魅力不僅在於卓越的教育理念,還有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到學院生活,楊奇峰印象最深的是競選李納克爾學院學生會主席成功。“在我承擔該工作的1年半時間中,重要的工作包括組織學院學生的活動,代表學生和學院教授溝通等,這段經歷讓我了解了牛津大學的學院是如何運行的,機會十分難得。”

  當選李納克爾學院學生會主席后,楊奇峰組織了一個10余人的工作團隊,成員來自8個國家。“這樣的國際化程度,讓我有機會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也讓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為多元化。”他說。

  在和大家相處的過程中,楊奇峰了解到一些成員對中國學生的“誤解”,比如他們認為中國學生都喜歡抱團,會囿於小圈子等,他希望用實際行動來消解這些誤解。“雖然是微薄的力量,隻能影響一小部分人,但我還是願意努力去做。現在看來,還是有成效的。”楊奇峰說。

(責編:郝孟佳、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