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與父母交流時 請不要僅說“挺好的”
2018年9月底,丁申昊(右)去往德國之前與母親在浦東機場的合影。 |
“兒行千裡母擔憂”
安全話題卻很少談及
長久以來,海外學子安全狀況,一直是牽動人們關注的社會話題。隨著留學人數不斷增加,低齡化趨勢出現,海外學子的安全問題波及到了更廣泛的家庭單位。
萬美麗正在韓國留學,目前就讀於國際法律經營大學國際法專業。她每天都會跟父母通過微信進行交流,有空了就用微信視頻溝通聊天。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交流會保持一周3次的頻率,忙碌的時候,可能會縮短為一周一次。對於大部分留學家庭來說,發達的通訊技術,打破了跨國越洋的“遠距離”障礙,總體來說,並沒有使學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變少、“黏性”變弱。丁申昊正在德國波恩萊茵錫格科技大學就讀,他每周都會和父母進行一次視頻聊天,每逢期末考試這樣的緊張時期,他還會和家人多聊聊,借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他覺得這個時候的自己有些“黏人”,甚至笑稱:“我媽媽有時候都覺得我有點煩。”
食物、天氣、學業這3項內容是留學家庭交流中的常見話題。但有關安全的話題,則較少成為主動、刻意談論的內容,在交流中並沒有佔據很大的比例。萬美麗在韓國有過走在路上被人尾隨的經歷。她回憶道:“有一次,我在去公交車站的路上被一個人一直跟著,直到我上了車才甩掉。這種事情,我和我朋友都遇到過。”但她從未向父母提起過這段不愉快的遭遇。“我更願意馬上通知師兄師姐,或是告知這片區裡懂中文的警察。”她的想法和做法在學子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告訴父母,他們也隻能干著急。”萬美麗這樣想。丁申昊也有過涉及安全的經歷。“一天半夜,室友說窗外有個人鬼鬼祟祟的,都驚動了園區的保安,估計是想入室盜竊,只是沒有干成。”他大大咧咧地說:“沒跟父母提過,也不是不願意說,只是目前的這個危險程度我還能應付。但一旦心裡沒底,肯定會跟他們說。”文文(化名)也在德國波恩萊茵錫格科技大學學習。他覺得自己和父母的交流算不上頻繁,但也沒有因為距離遙遠而產生隔閡。但是,文文也是有選擇地跟父母聊有關安全的話題。“我主要是怕父母擔心,像身邊有槍擊恐襲這樣的事情我都閉口不談,但像醉漢襲人這類事情還是會偶爾在交流時提及的。”他說。
“報喜不報憂”成溝通常態
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了許多
都說出門在外,最能撫慰學子心靈的莫過於親人和鄉音。但矛盾的是,溝通起來既要經受“客觀阻礙”,又面臨著“主觀困難”。
時差,成為他們跨國交流中的一個困擾因素。丁申昊認為時差對他和父母的交流產生了不小影響。比如:有一些即時的剛發生的事情或者想法,沒有機會馬上拿起手機就說﹔當自己有空的時候,還擔心打擾到父母休息。作為晚輩,學子都表現出了對父母的關心和體諒。他說“一般這樣的交流,都是我按照爸媽的國內時間來安排,我算好他們正好下班、吃過飯,或者睡覺前在泡腳的時候,就會跟他們視頻聊天。”
同時,另一種現象也值得關注:那就是從主觀意願上,確實有許多人並不願意和父母多說多交流。有的學子家庭成員之間,不太善於溝通。學子出國接觸到了新環境,逐步和父母之間進一步產生了隔閡。萬美麗自己身邊,就有不願與父母交流的學子朋友。“因為幾乎不和父母聯系。所以家裡就找不到人。當時一起出國的時候,我們彼此交換緊急聯系方式,所以有時候她父母還會把信息發到我這裡,由我來轉達。”
除此之外,“報喜不報憂”,是很多學子與父母溝通的常態。萬美麗表示:“我和父母彼此都不想讓對方擔心,於是就隱瞞了很多事。我遇到的安全問題不想跟他們講,他們承受的健康問題也不願意跟我說。”
丁申昊認為學子應該都存在這樣的情況,他說:“一個人在外面壓力比較大,難免會有糟心事,尤其是有關安全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會傾向表述和展示積極的一面,結果就是自己一個人承受了很多。”
安全和家庭意識都需加強
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告知細節
“父母會囑咐說‘出去玩要結伴而行、手機保持有電狀態、時刻謹記報警電話’。”萬美麗這樣描述父母的擔憂。
這樣的叮囑,對於海外學子來說可不陌生。
事實是,在各種留學安全事故不時發生的當下,學子更應該增強自身安全意識和家庭意識。
最先需要改變的,就是不要在交流中翻來覆去就是那一句“挺好的”,而是要向親人提供更多的安排細節和事件細節。
設置緊急聯系人和將朋友的聯系方式留給父母,讓親人隨時能找得到你,知道你在干什麼,是確保安全的第一個方法。萬美麗提到,在入學時,學校留了家長的聯系方式。但是家人不會說韓語啊,所以沒法和學校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我擔心父母聯系不到我時會著急,所以就跟朋友商量,想出了應對之策,彼此在微信上都加了對方的父母,有什麼事情大家可以相互照應。”丁申昊也提到自己早就設置了失聯聯系人,而且他身邊的朋友很貼心,經常會囑咐他早點回家,盡量走人多的路。
將當地警方的聯系方式存在手機裡,以備不時之需,也是一個確保自身安全的有效途徑。在很多情況下,與其聯系遠在國內的父母或身邊的同學,更有效的途徑是聯系當地警察。“因為學校在山上,下山途中沒有監控,所以安全隱患確實存在,有什麼事情聯系警察會更直接一些。”萬美麗說。
丁申昊的手機裡甚至還特意保存了全球通用緊急救援電話號碼。
在採訪中發現,絕大多數學子都希望自己可以盡快真正獨立起來,成為父母的依靠,而不再是某種程度上的“累贅”。“前段時間爸爸身體不舒服,時間過了很久都沒告訴我。后來是別的親戚不小心說漏嘴了,我才知道。這個問題溝通過多次都沒有效果。”她說,“我希望自己可以盡早獨立,讓父母放心,成為他們的依靠。”
成為依靠,首先要做到的是“找得到”。
新聞鏈接——
2019年初,一則消息引起了許多人關注:從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畢業不久的中國留學生吳東迪於2019年1月24日失蹤。父母至今也未在當地找到他的下落。
無獨有偶,3月初,在新西蘭留學的中國學生吳國權在奧克蘭市中心現身后就此行蹤成謎,家人從中國飛到新西蘭,在其曾出現的地點張貼海報,甚至雇用直升飛機和船隻參與尋人。然而2個多月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結果。
海外學子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時,與父母有效溝通,讓家人獲悉自己的動態是十分必要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