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十一學校將人工智能納入教學全鏈條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特色課程)

本報記者  趙婀娜
2019年05月24日05: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支團隊正忙著調試水下機器人,讓它將魚苗精准投放至指定區域﹔另外一支團隊則在旁邊優化程序,以便機器人可以更好繞開障礙物。還有同學正在3D建模,用3D打印技術制作飛機模型。一站式服務中心大廳內,可實現人機交互的一站式服務機器人“悟空”正認真工作﹔圖書館的海報區,人工智能沙龍的公告張貼於醒目位置……

  這是日前,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實地觀摩環節,記者在北京十一學校見到的場景。將人工智能納入通識教育、常規課程、高端課程,將人工智能應用於學校導覽、管理、服務、教學、評價……面向智能時代,以人工智能為翼,讓校園更智慧,讓教學更高效,讓學校更有生命力,是北京十一學校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在校長李希貴看來,“智能時代,教育格局、學習模式和育人需求將發生深刻變革,教育教學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學校隻有提供更多基於智慧創造、協同合作的教育體驗,使學生適應智能時代教育的智慧性、普惠性和顛覆性,達到知識、能力、素質、人格並重,才能應對智能時代帶來的教育變革和挑戰。”

  打開北京十一學校的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方案,從通識教育活動,到常規信息技術課程,再到高端課程項目研究,智能創造的元素豐富多元。

  通識教育主要讓學生拓寬視野,體驗人工智能的應用,激發好奇心,主要包括日常人工智能校園體驗以及各類人工智能沙龍。常規課程為選擇性必修,學生在前半學段進行Python基礎語言的學習,后半學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課程,如算法類的智能博弈、程序設計與算法,涉及圖像識別技術的人工智能與APP開發,涉及語音識別技術的開源硬件、機器人技術等。高端項目主要是面向對計算機科學或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感興趣的同學開放,在課后時間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或項目研究,包括自動駕駛,水下機器人,物聯網技術,FTC機器人項目等。跨學科的人工智能研究性課題則包括網絡熱詞研究,主題歌詞研究,圖像識別技術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等。

  “學校正在設計面向初中生開設的計算機科學課程體系,提供充足的課時,讓學生對程序設計與人工智能進行深度探索。”十一學校信息中心主任宋衍介紹,“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力求讓30%以上的學生能夠參與人工智能常規課程,力爭每年提供3個以上的高端課程,每年出現3個以上的優秀學生作品,培養若干人工智能方向上卓越教師。”

  張智遠是十一學校2016年畢業生。讀初一、初二時成績一般,唯一的愛好是到機器人教室搭建機器人和操控無人機。同學們玩的時候,他卻帶著一本厚厚的《登陸火星》與老師聊火星小車的結構。在老師的鼓勵下,他開始搭建火星小車,一遍遍修改方案。到了初三,在年級主任的支持下,張智遠參加了當年的世界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從比賽規則的翻譯解讀到機器人的結構設計、程序設計、傳感器的校准,作為主力隊員,他帶領團隊取得了優異成績,最終,憑借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張智遠收到了國外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在十一學校,類似的學生有很多,接觸科學、了解智能,激發好奇心,繼而愛上科學,通過人工智能打開一扇門,了解更為廣闊的未知世界。

  當然,面對一種深刻改變世界的顛覆性技術,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不可避免地對社會價值觀念形成沖擊,從而引發倫理和道德問題,帶來法律和社會挑戰。李希貴認為:“我們應加強對人工智能的倫理規范研究,提出合理而具有前瞻性的社會倫理原則,探索人工智能的法律解決方案和治理模式,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為智能化社會劃出法律和道德的邊界,從而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在這方面,教育的作用無可取代,學校的使命也尤為艱巨。”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4日 12 版)

(責編:王仁宏、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