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向文獻靠近就是向歷史靠近
人民網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 郝孟佳)近日,由中國戲曲學院舉辦的“京劇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第八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向文獻靠近就是向歷史靠近,就是向真相靠近,就是向前人智慧靠近,就是向學術証據靠近。”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說。
巴圖對過去七屆京劇學研討會的主題進行了回顧,認為本次主題“京劇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是對京劇學研究的“一次話題引領,一次研究領域的深化,是歷次會議主題符合邏輯的學術延伸”。他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喚起戲曲學界的新風尚,研究界能更密切地觀察與關注舞台戲曲,因為講台與舞台從來不應當有距離。
會上,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高度評價中國戲曲學院連續舉辦“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對京劇發展的重大貢獻。她呼吁,要加強對京劇流派藝術的研究,同時以荀派研究資料匯編為例,強調流派藝術研究也必須建立在文獻的基礎上。
在大會主題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萬曙介紹了自己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清戲曲》的編纂情況,著重闡釋了《全清戲曲》的編纂理念內涵,詳細介紹了編纂的體例。朱萬曙指出,包括京劇文獻在內的近代戲曲文獻,體現了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化的特征,同時也應該注意古典戲曲文獻與京劇文獻的重疊、互補關系。
英國利茲大學李如茹認為,文獻檔案的屬性並非純然客觀,也體現了創建者的主觀意圖和選擇取向,理解闡釋這些文獻,不但是在重建歷史情境,也是對未來的反應和責任。
“今年參會代表中青年學者數量漸多,表明京劇學研究領域內學術梯隊的建設漸趨良性,學者間的代際傳承基本實現。”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認為,良性的學術梯隊將進一步鞏固京劇文獻研究在整個戲曲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在不斷推動京劇藝術研究更趨深入的基礎上,也必將全面帶動全國范圍內地方劇種的研究。
傅謹說,文獻研究應該秉持加工整理、寧濫勿缺、名從主人的三個基本原則。文獻史料隻有經過標點、注釋、比對等加工整理的過程,才能真正觸摸到原始文獻隱含的學術肌理和脈絡,整理者才能真正轉換為專業研究者,這是優秀學者的必經過程。在鉤沉發掘材料的過程中,要宜“寬”不宜“窄”,宜“鬆”不宜“緊”,在本著為研究者提供更多視角和資料的基礎上,寧濫勿缺。當文獻資料中出現錯訛、矛盾時,要少主觀評斷,多客觀呈現,尊重文獻作者的原始文字。
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強調,京劇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一定要與當下的京劇舞台實踐緊密結合。新的史料文獻隻有充分適用於當下,為解決時代問題服務,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他認為,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大數據、互聯網、融媒體等為研究工具的提升提供了便利條件,也促進了京劇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發展和進一步成熟。
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以及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丹麥等海內外的戲曲專家學者、表演藝術家、院團管理者及社會各界京劇愛好者近150人參加會議,提交論文86篇。
據悉,自2005年5月以來,中國戲曲學院已成功主辦了七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探討“京劇的歷史、現狀暨未來”、“京劇與中國傳統文化”、“京劇與現代社會”、“京劇表演藝術體系”、“梅蘭芳與京劇的傳播”、“京劇的文學、音樂與表演”、“京劇流派的傳承與創新”等京劇學核心內容。本屆研討會以“京劇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為主題,必將進一步夯實京劇研究基礎,拓展京劇研究視野,有效促進京劇研究向縱深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