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武漢:繪滿“民生答卷”的幸福底色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0.05% 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1.86%

2019年05月05日09:5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我家老大剛上學那會兒,公辦園學位緊張,民辦園學費貴、質量參差不齊。而老二要報名時正趕上公辦園擴招,民辦園的價格、質量也都在向公辦園靠攏,我們家長總算不用為孩子上學的事操碎心了。”近日,武漢市黃陂區直屬機關幼兒園大(5)班幼兒趙祉祺的媽媽感慨地說。

與2010年相比,武漢市幼兒園數量、在園幼兒規模均增長近一倍,現共有幼兒園1511所、在園幼兒31.81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0.05%,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81.86%,提前完成了202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的目標。

自2016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以來,武漢市是如何破解入園貴、入園難、園所差距大等問題,回答好學前教育的民生答卷的?記者日前進行了採訪。

打出建公扶民、擴容增量組合拳

“孩子每天放學回來都很開心,還主動跟我講他學到的故事。”梁劍近日來到江漢區頂琇晶城幼兒園接兒子回家,父子倆玩了一會兒秋千、搖馬,才意猶未盡地跟老師道別。兩年前,梁劍也為孩子上學的事頭疼過,半年內跑了附近的8所幼兒園,“公辦園報名比較難,我去了解時已經招滿了”。

擔心民辦園硬件設施、師資水平與公辦園有差距,梁劍遲遲不能下決心,“當時一家人為孩子讀哪所幼兒園爭論不休,非常焦慮”。

2017年春節前,梁劍得知頂琇晶城幼兒園舉行開放日,就帶兒子一起“考察”。一進幼兒園,老師就蹲下來牽著孩子的手,帶孩子參觀閱讀角、手工室。梁劍心一動,決定在這所民辦園報名。

令梁劍高興的是,頂琇晶城幼兒園被評定為市一級幼兒園后,又成為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費從每月1200元降至1000元,“有這麼好的辦園水平,還能省下幾千元,這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幸福感”。

在家門口上好幼兒園,是無數像梁劍這樣的年輕家長對教育的期待。為切實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武漢市通過提高公辦園的數量和比例,引導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完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打出建公扶民、擴容增量組合拳,使得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的數量增至1189所,佔全市幼兒園總數近八成。

住宅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起配標准,由原來的1500戶下調至1200戶、15萬平方米下調至12萬平方米﹔新建普惠性幼兒園用水、用電按居民用水、用電價格執行﹔對幼兒園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受理……

2017年,武漢市作出“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以上”的民生承諾,通過調整住宅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起配標准,完善各區政府主導的部門聯動機制,建立住宅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移交使用情況專報制度,推動開發商同意移交、已移交數量持續雙增長。

“除住宅區配建外,武漢市還採取征地新建、閑置資源改建、現有資源改擴建等方式,加大公辦園規劃建設力度,近三年累計擴建公辦園100所,新增學位2.1萬個。同時加大普惠性民辦園認定扶持力度,按照一級及以上幼兒園每生每年3000元、二級幼兒園每生每年2400元、三級幼兒園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准予以補助,使得普惠性民辦園數量增至804所,惠及幼兒15.65萬人。”武漢市教育局工委書記徐定斌說。

構建區域協作、均衡發展共同體

“在戶外種植區,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種子、工具、培育方法,探索生命成長的奧秘﹔在觀賞區,幼兒通過找出黃鱔與泥鰍、月季與桃花等動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近日,300余名教師齊聚黃陂區姚集中心幼兒園,該園園長李翠琴通過現場解析自然生命課程,與廣大鄉鎮幼兒園分享如何挖掘農村地方特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像這樣的教學研討、送教下園活動已經制度化、體系化,我們在全區公辦和民辦園中組建了園際項目發展共同體12個,每個項目共同體以一所公辦園牽頭負責,在教師專業提升、園所文化建設、區域環境打造、幼小科學銜接等方面開展互助共建、互信共享,使得全區等級園數量逐步上升至139所。”武漢市黃陂區教育局副局長陳建說。

為縮小城鄉、園所、學段之間的辦學差距,武漢市將7個省級學前教育示范區、110所省(市)級示范幼兒園打造為“領頭雁”,組建26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建立“區域、園所、年組”三個層級協同、“導向、活動、保障、評價”四項機制支撐的教研責任區制度,深化“三個一”跨區域協作體研究模式(一次區域教研經驗分享、一場現場教研活動、一節五大領域教學課例研究),開展“三走進”(走進邊遠園區、走進薄弱園區、走進新改擴建園區)送教活動,推動幼兒園共進共榮。

“外來入園登記、視頻監控全覆蓋……”記者走進武漢市各區的十幾所幼兒園,發現即便是隻有三四十名幼兒的民辦園,現代化的設施設備以及針對各環節的體制機制也一應俱全。

原來,武漢市為守住學前教育的質量底線,同時避免出現“搶跑”現象,在全市推進幼兒園標准化建設。如江漢區在規范辦學行為、加強衛生保健、夯實保教常規、暢通家園連線、強化動態監管方面具體設置了25條規定,並通過“省市示范園為核心—帶動市一級園—捆綁民辦園”的運作軌跡,確保辦園行為規范與質量優化,最終實現全區等級園數量接近100%。

錨定幼有優育、學有優教新坐標

在接待艙,兩名“小小服務員”忙著迎來送往﹔在空中花園艙,數名“小小園藝師”在澆水施肥……這類由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場景,每周都會在江漢區盛世紅苗幼兒園上演。

“我們把園所設計成擁有14個游戲艙的‘盛世號’游輪,將生活場景進行移植和教育加工,讓幼兒在游戲中自然孵化良好品行。教師也會在一旁觀察、引導和評估幼兒游戲,成為幼兒的專業‘導游員’,在提升游戲品質的同時成就自我。”該園園長雷鳴說。

為實現從“學有所教”向“幼有所育”“學有優教”轉變,武漢市編制《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南》,初步架構起與幼兒園生活活動、戶外活動、學習活動和游戲活動全面對接的課程序列,形成感官化、游戲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幼兒園課程體系,讓課程建設不再是幼兒園個體的“獨角戲”,而是全體幼兒園工作人員的“大合唱”。

“黃思理選擇了‘小小建筑師’崗位,獨自運用花草、樹木、裝飾模具搭建完成一棟房子。他有自己的想法、動手能力較強……”記者來到江漢區稚樂幼兒園,看到教師姜美晨在對一旁游戲的幼兒進行觀察。

這是該園“四維教研制度”的一部分,引導教師、保育員和家長不再做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提供者”和“答案發布者”,而是游戲化課程的參與者、體驗者和引導者。如今,從課程編制到資源推送,從課題研究到課例競賽,從網絡教研到集體備課,武漢市各區不斷結合自身特點,探索、研發更符合幼兒身心成長規律的特色課程。

“除了深鑽細研幼兒園課程,武漢市還建立了幼兒園教師隊伍培養和補充機制,實行教職工分類管理,科學合理核定教職工編制和用工額度,專任教師從不足9000人增加到近2萬人﹔加大系統培訓力度,安排1.8萬名幼兒園教師參加市、區兩級教師培訓﹔架構適應學前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師教育體系,為幼兒健康成長聚智聚力。”武漢市教育局局長孟暉說。(程墨)

(責編:聞佳琪(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