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這是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系、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歷時兩年多,通過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的近千個詞匯詞根-語義組合進行譜系建模分析,重構了漢藏語系諸語言間的親緣關系,通過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有力的回答,揭示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4月25日,該成果以《語言譜系証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為題,以原創性研究論文形式在線發表於《自然》。這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志發表科研成果。
“這是第一次運用遺傳學的數學分析方法,對東亞諸多語言的材料進行系統分析,得到的結果很有意思。”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告訴記者,關於漢藏語系的演化,有兩種假說:“北方起源假說”認為它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而“西南起源假說”則認為它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此項研究証實了東亞地區漢藏語系諸多語言的同源關系,支持了關於漢藏語系源流與分化的“北方起源假說”,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認識東亞人口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語言是架起群體演化和文化演化研究的橋梁。此次研究構建出漢藏語系中109種語言的譜系樹,以語言譜系証據科學揭示出東亞地區漢藏語系諸多語言的同源關系。同時証實了漢語從原始漢藏語分離成獨立語族(支)的觀點,並且漢藏語系中的其余語言構成一個單系語言群,即藏緬語族。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估計了漢語和藏緬語系的分化時間——即原始漢藏語分化成現代語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約5900年前,地點可能在中國北方,因此該語系的起源和分化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這些發現也符合語言隨農業擴散的觀點,並且擴散的時間點與考古証據相符——此前的考古証據揭示出獨特建筑形式和陶器類型向南擴散的特征。
語言學家、復旦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數據研究所東亞語言數據中心負責人潘悟雲參與了此項研究。他表示,該研究也是迄今為止國際上第一個如此大規模的漢藏語系語言演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此項研究是2018年新成立的復旦大學現代語言學研究院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金力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現代語言學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張夢翰為該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嚴實為共同第一作者。融合創新,讓現代語言學大學科平台成果初顯。
“我們的研究還只是開始。研究語言演化,是近年來語言學研究中新興的交叉學科方向。東亞地區語言復雜,語言種類多,隨著研究深入,還有大量有趣的話題值得繼續深挖。”論文第一作者張夢翰說,這一次,我們通過多學科的分析方法,揭示漢藏語系分化時間和起源地,可以說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框架,以此為發端,可以進一步推進考古學、民族學、社會學等研究。(顏維琦、曹繼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