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校園裡的周末非遺課堂

2019年04月22日09:4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學生成為講課咖,課堂飛出號子聲”。每到星期天,就會有很多來自校內外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不約而同地相聚在魯東大學北區5號教室,聆聽由學校海島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協會學生講授的“非遺課”。這是近幾年來魯東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呈現的又一新氣象。

“留住祖輩傳下的歌謠”

“漁民號子是風帆時代我國漁民在江河湖海上作業時創造的闖海歌謠。”商學院教授劉良忠說,“它不僅是中國漁俗文化、海島文化的代表,是一部完整記錄中國傳統海洋捕撈作業全過程的音樂史詩,也是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早在2008年即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現代漁業的發展、老漁民的逐漸消逝和海島人口的減少,漁民號子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目前,全國4個被列為國家級、5個列為省級的‘非遺’漁民號子,生存空間日益萎縮,有的甚至瀕臨失傳。”談及漁民號子,劉良忠顯得有些憂心忡忡。

怎樣留住祖輩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把漁民號子更好地傳承下去,已成為劉良忠和他指導的研究團隊的“心結”。從2014年開始,他們成立了“海島行”研究團隊,劉良忠帶領他的幾十名隊員,放棄節假日休息時間,分期分批赴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東長島、榮成和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浙江舟山、象山等海島,對漁民號子、媽祖文化等展開實地調研。每到一地,他們登海島、進漁村、訪社區,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海島、海洋非遺現狀,征求海島非遺傳承辦法﹔尋訪海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聽朱大相、葉寬興、洪國壯等老人講漁民號子前世今生﹔走訪政府“非遺”主管部門,了解地方保護、傳承海島非遺的開展情況,尋求非遺傳承辦法,努力“留住祖輩傳下的歌謠”。

“讓非遺和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

幾年來,研究團隊的成員換了好幾茬,但他們對漁民號子的保護、傳承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息。“有些同學要考研或畢業找工作,走的時候都有些戀戀不舍,他們不但與新來的成員認真仔細地做好交接,而且還把自己幾年來的調研考察筆記留了下來。”研究團隊第4任隊長楊英豪頗有感觸地說,“大家來到這個團隊,就是想通過自己的行動,提出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讓這具有中國民俗文化特征的漁民號子更好地保護、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與此同時,該研究團隊在調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同時,還積極地面向學校、社會和企業等宣傳非物質文化,介紹漁民號子等海島非遺的前世傳奇,分享祖輩優秀文化的動人故事。從去年暑期開始,研究團隊在學校成立了魯東大學海島“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協會,並在對沿海各地“非遺”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讓非遺和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新思路,將調研成果在實踐中轉化和應用,引導和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設計並開發出了獨具特色的“非遺課堂”,以這樣一種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在校大學生和社會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呼吁和倡導全社會特別是在校學生積極地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

以“非遺課堂”為載體傳承文化

開設“非遺課堂”對學生來說,既是一次創新也是一種嘗試。為開好“非遺課堂”,學校海島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協會通過協會、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等宣傳渠道,面向社會發布上課時間、地點和內容等外,他們認真地研究確定每次“非遺課堂”的主題,“非遺課堂”不僅講授“漁民號子”,而且探討海島“工匠精神”,凡是涉及“漁俗文化”的,研究團隊都會排上“非遺課堂”的課程表。

為講授好“非遺課堂”,協會宣講組的學生們也做足了功課。學生楊朝雲說:“我們協會宣講組的授課學生不但要提前備課,還要准備制作材料。備課過程中遇到難點問題,在個人網上查詢的基礎上,再由協會成員進行集體研討,或者再向相關專業方向的老師、專家請教。”據協會學生劉書歆、梁春凡介紹,在講授石頭畫“非遺課堂”時,因對石頭畫的制作工藝不夠熟練,學生周倩、張帥等還專程前往山東東營、浙江象山等地拜師求教。除了自己授課,他們還邀請魚拓、魚編等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家等,走進“非遺課堂”,講授“非遺課程”。

“非遺課堂”的開設,吸引了企業家、市民、中小學生等加入到了海島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協會的行列。山東省煙台第一中學高一學生劉北辰和她的小伙伴受到感染,也加入到非遺保護志願者組織行列,成為了在中學生中宣傳“非遺”的種子。與此同時,“非遺課堂”也引起了多家企業的關注。目前,山東已有兩家文化企業與協會達成合作協議,准備在今年暑假期間共同在山東長島開發、運營面向青少年的“非遺課堂”,共建大學生海島文化創意實踐基地等特色非遺項目,屆時將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海島、海洋特色非遺的魅力。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也是我們應當擔負起的歷史使命。”談及“非遺課堂”,協會執行長大三學生於海涵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將在前期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非遺課堂’,繼續開發新課程,探索新模式,爭取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非遺保護,提升當代青年人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

五年來,該研究團隊完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漁民號子保護、傳承與發展——山東長島、浙江舟山的調研》等一系列研究報告,獲得了2019年全球創意創業大賽特等獎、第十五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大賽銀獎、共青團中央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和“千校千項”最具影響好項目等成績和榮譽。(季文豪)

(責編:張瑜(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