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學校慶送“大排” 學生拍了一部“舌尖上的浙師大”

2019年04月21日09:04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校慶送大排 學生拍了一部“舌尖上的浙師大”

  這幾天,一條美食視頻在朋友圈走紅——浙江師范大學的學生模仿《舌尖上的中國》,把學校食堂人氣最高的“大排”拍得讓人垂涎三尺。

  據說,浙師大校慶節送大排,已經是學校的光榮傳統了。大排和大學課堂,就是浙師人記憶中最經典的味道,所以學生特別拍了一部大排的紀錄片為母校63周年慶生,紀錄片的片名叫作《浙師味道》。

  “浙師味道”到底怎麼來的?

  和金華火腿同出一源

  桂苑二樓食堂的吳根洪是目前校內制作傳統大排最資深的師傅,1985年工作至今,已有34個年頭。他說:“我剛工作那會兒用的豬肉就是金華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兩頭烏’。”浙師大的大排歷史雖不能與金華火腿比肩,但同出一源,堪稱金華火腿的“姊妹肉食品”。

  通常,它有四指寬,重2兩,取自金華豬脊椎骨兩側的條狀嫩肉,肉質鮮美,精瘦不柴,甘香溫潤,幾乎是老一輩浙師人都會垂涎的美味。它因色澤金黃,以金華豬為原料,故名“金大排”。咬下一口金大排,豬肉的鮮香、紅薯粉的軟糯,恣意地在嘴裡碰撞。

  1987級校友毛力群回憶自己的“大排情節”:“大一那會兒,國家每個月補貼28元菜票,32斤飯票。收到菜票、飯票的那天,我們一定會好好犒賞自己一頓,大排是標配,男同學一次能吃2塊。”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食物的記憶總是特別強烈的。

  是美味,也是美好回憶

  《浙師味道》這部紀錄片,還富有創造力地把食堂傳統菜大排和浙江師范大學的課堂結合起來,當“金排”遇上“金課”,烹飪出一道獨具浙師特色的風味大餐。其制作也像是烹煮一道大菜,准備食材、大火爆炒、小火慢燉、調味上色……

  為了短短5分多鐘的字幕,文案組的同學在圖書館翻遍了所有關於金華民俗的圖書。不僅僅更了解金華“兩頭烏”、金華火腿,文案組成員姚盼菲打趣說:“難怪大排那麼好吃,原來是有文化的味道。”

  攝制組的同學則扛著專業攝影設備,深入食堂內部,和來浙師做了26年大排的老師傅杜慶軍面對面。他們在拍攝中借鑒了很多《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攝制組同學解釋,他們比較熟悉教學畫面的拍攝,但是對於大排制作場景的拍攝之前很少涉獵。

  在拍攝過程中,由於師傅制作的手速太快,攝影同學常需要提醒師傅放慢節奏,為了視覺效果,在一些步驟進行時必須要求師傅改變常規的制作手法。你有時候不經意略過的一秒鏡頭,攝制的同學可能曾為此付出幾個小時的努力。比如洒料酒的環節,在現場倒了很多遍才拍出滿意的效果。

  “課堂部分拍了一個上午,大排部分拍了整個下午,后期初剪用了整整一天,修改和打磨了八個版本,光是攝制部分就用了五天。”攝制組成員陳林炫說,“就像好味道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時間的意義在於投入。”

  同時,烹飪掌勺人還要注意調味。“很多細節都是來自老師們的指導,最后部分表達對浙師大的眷戀,我要在腦海裡想象那個畫面,模仿面對面說話的語氣,會顯得比較真實。”負責配音的孫潤墨說,“我也有模仿《舌尖上的中國》,我的本來音色是偏明朗輕快風,為了配合視頻,特意壓低和放慢節奏。”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所表達的對食物、對自然的敬畏,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深刻挖掘和闡述。《浙師味道》承載了浙師人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大學金色年華的美好回憶,你被吸引了嗎?(鄭琳)

(責編:郝孟佳、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