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親子育兒:暴怒中的孩子他的情緒有好幾種成分

2019年04月12日09:2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親子育兒:暴怒中的孩子他的情緒有好幾種成分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脾氣也漸長,所以有人稱幼兒的兩歲階段為“terrible 2”。在一次親子關系課上,有學員發問:“是不是‘terrible 2’過后,孩子就容易帶了?”

  心理老師則戲謔地回應:“嗯嗯,在‘terrible 2’之后呢,我們會迎來‘terrible 3 , terrible 4及terrible 5……’”

  生活常常就是這樣,某些時刻我們覺得眼前的孩子像個“魔鬼”,他們情緒爆發起來,令人抓狂,中國人俗稱之“狗都嫌”。

  前幾天和幾位媽媽聊天,一位媽媽說,有一次接兒子放學,她伸手接過孩子遞過來的一個小工具箱——裡面裝著課外興趣小組用的工具和零件。因為孩子沒有扣緊箱子,剛一接過來,蓋子就翻開了,東西散落一地。兒子瞬間尖叫起來,大哭大鬧,拼命責怪媽媽。於是媽媽也煩躁起來,“尷尬極了!孩子那副樣子,叫人很想痛快地揍他一頓。”

  這也讓我想到發生在我和女兒身上的幾件事。春節時,我帶女兒回老家。一天,我帶女兒去我自己的爺爺奶奶家拜年。過年期間,家裡人多,對於5歲女兒來說,大多都是陌生人,所以女兒一踏進房門,就變得不像平日裡那麼輕鬆愉快有禮貌,表現出莫名的煩躁,尤其是對一些“特別熱情”的親戚,態度堪稱惡劣。女兒這樣的表現,令長輩們很不滿意。

  還有一天,她一個人在奔跑,不小心摔了跤,家裡的親戚立刻一擁上前,一邊問“傷到哪裡了”,一邊指責她“不該亂跑”。女兒也沒客氣,憤怒地尖叫了一聲……這種反應,毫無疑問會招致長輩親戚們的批評,說這個孩子“不懂道理”“不通人情”。

  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常見的情形,孩子大庭廣眾之下發脾氣,往往首先會令父母感到十分尷尬,父母們很容易會先指責孩子有錯,批評孩子不懂事。

  學了各種育兒知識的父母也不免會困惑:這種時候,我該呵斥一頓,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呢?還是該再耐心點,“尋求其他方式開導孩子”?有時候,不管學了多少育兒知識,實踐中總覺得似乎差了一點什麼。

  我建議,我們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一看”這些事情。

  在第一個事例中,就媽媽的描述而言,我們可以嘗試猜想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因為零件散落一地而暴怒呢?在他的尖叫聲裡,有幾種情緒的“成分”?首先有“對母親的責怪”﹔第二,可能有“對結果的擔憂”——由於自己的錯誤而導致了這麼糟糕的后果,孩子感到無法面對,不敢面對。這種心理,是不是害怕會招致更大的懲罰呢?

  孩子的情緒往往“繁復而雜亂”,他們遠沒有成熟到有能力去辨析自己那些復雜感受,所以,當孩子看到散落一地的工具和零件時,責怪、害怕、擔憂、自責,種種復雜感受交織在一起……如果父母作為成人可以引導、幫助孩子表達出來,使內心的感受更為清晰,或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當我女兒拒絕和那些親戚問好、打招呼后,我把她帶到另一個房間,詢問她:剛才發生了什麼,讓她這麼生氣?她說自己也說不清。又過了一會兒,女兒說:“媽媽,我可以自己在這個房間裡多待一會兒嗎?”我說:“可以。”

  接著她又說:“媽媽,這裡人太多了,我覺得太陌生了,你能明白嗎?”我告訴她,我當然可以接受她感覺到“這裡很陌生”這件事,而且同意讓她在小房間裡多待一會兒,直到她感覺好一點了,再出來。她答應了。過了一會兒,她自己走出小房間,回到她平日裡的樣子。

  同樣,在她摔倒時,我沒有如其他人那樣指責她尖叫,而是先詢問她發生了什麼。令我驚訝的是,這個5歲的小孩在那一刻清晰地說出一句讓我意想不到的感受:“媽媽,我不喜歡那種吵吵鬧鬧的關心。”這句話其實也是在提醒成人,當我們“太過關心和熱情”時,孩子的感受就可能“看不見”了。

  一般說來,對於暴怒中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去為他樹立規則,也不是立即想出辦法來開導或疏解憤怒。在這一刻,盡量給孩子創設一個機會去表達,積極理解和認同他們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批評他“不懂事”,而這是建立良性親子溝通的基礎。(薛暢)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