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孤獨症患病率已達1%

4月2日是第11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日前,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聯合其他組織共同舉辦了“愛讓星星不孤單”公益活動。在活動上,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所長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很多人覺得孤獨症患兒自閉,不愛說話,但這並不是孤獨症的全部,一些以往被認為是“壞孩子”的表現,如今也納入了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由於孤獨症兒童與人交流的距離就像相隔遙遠的星球,因此被稱作“星星的孩子”。
一年接診孤獨症孩子六七千人
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孤獨症在學術上又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孤獨症比以前的定義更寬泛了,從輕到重的整個大類問題都被納入到了孤獨症譜系障礙中。在全球范圍內,孤獨症的患病率達到1%。在個別國家和地區,這個數字還要更高。比如2018年底美國就有報告稱已達到2.5%,這個比例是逐年增加的。
很早之前南京腦科醫院一年接診孤獨症的孩子也就十來個,現在一年數量已達到六七千人。其中有疾病譜系增加的原因,也有公眾意識提高的原因。很多家長知道了孤獨症的概念,也會早期察覺到孤獨症的苗頭,有的孩子才一兩歲,就可能被帶來就診。
孤獨症患兒可能被貼“壞孩子”標簽
6歲的小力(化名)念一年級,他平時沒有朋友,喜歡摸別人肚子,不管別人願不願意。喜歡撩人、惡作劇,把同學絆倒自己很開心。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玩,老師批評他很多次,他仍然我行我素。
牛牛(化名)上小學二年級,經常一個問題重復提問,並且一定要得到答案。在學校他會做各種奇怪的“實驗”,比如用水泡種子,卻弄臭了整個教室。他每個字都必須寫在格子正中間,一點也不能歪,因此作業也老是拖拖拉拉……
在講座中,醫生舉了這兩個例子,兩個大家印象中的調皮孩子,其實正是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的一種。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的輕度和重度之間差別非常大,拿社交來舉例,隻有重度的社交障礙才是完全不理人,就是我們大家概念中的熟知的“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輕度的病症其實是截然相反的另外一種狀態:患兒想跟人交流,但社交技巧落后,不懂得在這個復雜的社交環境下調節自身。所以輕度病症是有交流的欲望,但技巧性不足。
孤獨症孩子,兩歲前有一些警示信號
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目前對孤獨症的臨床診斷,兩周歲時診斷的穩定性比較好,在兩歲之前還是有一些警示信號的。比如六個月的時候,家長可能會發現這個孩子沒有互動的愉快情緒,不喜歡與人對視﹔到12個月的時候,他對別人叫他名字沒有反應,不會指認五官,不能夠區分親人和陌生人,沒有呀呀學語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來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孤獨症的信號。
對於孤獨症,整個社會一開始提倡大家要去認識它,要知道有這樣的一類疾病、一類人群,到如今我們提倡要去包容接納孤獨症的孩子,要去創造友好的環境,對孤獨症患兒的幫助是在深入的。柯曉燕主任醫師表示,最終他們還希望能夠發展出一些技術,能夠在孤獨症診治領域中有所貢獻。比如說能夠有一些計算機輔助診斷的技術,能夠幫助早期發現症狀。能夠有一些輔助技術幫助這些孩子與他人交流,就像近視我們可以通過配眼鏡來解決問題,將來我們也可能使用輔助技術來幫助患兒有效與他人溝通,讓患者獲得良好的生存質量。 (楊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