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讓孩子輕鬆走進校園

案例
微信公眾號提問:我是一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這學期孩子經常說肚子疼,有時還無緣無故地要回家。帶他到醫院檢查,身體一切正常,醫生說是心理緊張造成的。和孩子交流,他也說害怕測試,課上感到很緊張、焦慮,因此不想上學。我該怎麼辦呢?
專家觀點
府學胡同小學二年級班主任雷悅老師表示:如何幫助孩子疏導緊張情緒,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多注意。
雷悅老師憑借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將音樂作為心理治療的方法,通過音樂改變人的意識覺醒水平,放鬆心情、消除焦慮,提高孩子學習效率。雷悅老師表示,良性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改善人的情緒、振奮人的精神。同時,有助於緩解因心理、社會因素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郁等不良心理狀態。
雷悅老師說,聽音樂不需要大的場地,沒有條件的限制,好實施,安全,入門條件低,可以人人參與,普適性強。借助“音樂療法”,讓學生通過聽音樂舒緩緊張情緒,保持平和安寧的心境,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每日早、中、晚根據時辰變化選取適合的音樂。早晨選取積極、歡快、自然的音樂﹔中午選取高雅、輕鬆、美好的音樂,以小憩養心﹔晚上則選取輕快、和諧、安靜的音樂,以安神助眠。結合節氣、節日、天氣選擇,如在下雪天、刮風天,選擇和雪、風相關的音樂。在小年、春節、元宵節,選擇充滿喜慶的民族音樂。結合孩子年齡特點選擇,如有民族音樂、歐美經典,還有動畫片裡的音樂。選音樂時引導孩子積極參與,聽聽小主人的意見,這樣選出一組孩子喜愛的音樂,每天堅持。
雷悅老師表示,經過其多年經驗,聆聽音樂對學生情緒起到了釋放作用,緩解了焦慮狀況。通過跟蹤、調查,她發現自己班的同學通過聆聽音樂,有緊張情緒的學生明顯減少,感到輕鬆的學生有很大提升。在音樂中,學生完全放鬆心情、放飛想象力,把心中想到的景物都寫下來、畫出來……通過音樂療法學生課間相對安靜了,追跑、喧嘩的現象少了。學生在學習上踏實了,上課聽講專注了,特別是作業的質量和速度,有了明顯的提高。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療法傳承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於動靜轉換,黑白流轉、四時交替,節氣更迭,音韻穿梭間,和學生一起享受音樂時光,真正體會到音樂帶來的快樂,放鬆心情,對生活和學習保持愉悅狀態。”雷老師說。(武文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