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做交流使者 學子有一套

於 涵
2019年03月06日05: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王紫涵(左)在課堂上做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口語發言。

  中華美食拉近彼此距離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經典表達彰顯了我們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數千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族民眾以本地食材為基礎,探索形成了各種風格和口味的菜系,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異彩紛呈。

  對異國求學的學子來說,動手做幾道家鄉菜不僅可以安慰思鄉的腸胃,而且還可以“以菜會友”,讓身邊的外國朋友品味中國飲食文化,更多更深了解自己和中國文化,加深彼此的友誼。實際上,中華美食正在日漸成為海外學子在當地社會交往的“催化劑”。

  李沛恆正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做交換生。他說:“以我自己為例,我很喜歡通過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來加深我和朋友們之間的友誼。”

  在國外,自己親自下廚,邀請朋友到家裡聚餐或者在邀請朋友到中餐廳聚會是學子增進友誼的好方法。李沛恆曾和幾個學子一起,帶著一位印度尼西亞的朋友去倫敦的中國餐館吃火鍋。“那是印度尼西亞的朋友第一次嘗試吃中國的火鍋,她一下子就愛上了那種麻辣的感覺。同時,她也對火鍋的飲食方式感到十分好奇。那次吃火鍋的過程,不僅成為我們之間難忘的回憶,而且也是她了解中國悠久飲食文化的愉快經歷。”

  對於很多中國學子來說,中國菜是他們心目中值得自豪和驕傲的元素之一。王紫涵正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就讀。她經常把中國飲食推薦給同學,而且還通過當地舉辦的社會活動,將自己做的美食分送給附近居民。她和同學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使當地的民眾也可以品嘗到地道的中國美食。

  除了日常交往,學子還在許多專門場合,比如各種派對,甚至是課程作業,來介紹自己家鄉和中國。

  2019年2月中國春節期間,王紫涵和同學們自己動手,精心准備了中國的特色菜“糖醋排骨”,帶到當地的購物中心,隨機送給逛商城的客人品嘗。王紫涵還詳細介紹了美食的制作過程以及更多的中國菜式和飲食種類。借此活動,她了解到澳大利亞當地人對中國美食的態度。 

  文化名片呈現魅力中國

  在海外學習生活中,學子常常要面對的一個課題,就是怎樣介紹“傳統與現代交融的中國”。

  傅梓軒正在韓國中央大學攝影系就讀。他嘗試過通過推薦幾部中國電影,向外國同學介紹中國。“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最新上映的《我不是藥神》、《戰狼Ⅱ》這類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的電影﹔也曾推薦過《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挂》、《紅高粱》這些中國經典電影。”傅梓軒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影片折射出厚重的中國歷史,又呈現出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有助於外國朋友認識和了解中國。

  傅梓軒說:“黃土地、京劇、大片的紅高粱地,這些都是其他國家的電影中不容易見到的,它們是中國電影中獨特的要素,折射出中國文化的特征。”傅梓軒的朋友們在看過中國的電影后通常會告訴他觀后感。“那些畫面很美”“很有中國風”“我迷上了中國”,這些表述讓傅梓軒感到欣喜滿足,通過介紹中國經典電影,他讓外國人開始了解中國,甚至愛上了中國。

  今年2月中旬,李沛恆和幾個外國同學一起做課程作業,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聊到各自國家的語言。李沛恆發現,對於習慣單詞拼寫的外國同學們而言,他們覺得中文很神奇——小小的方塊字居然能蘊含那麼多的含義!

  李沛恆向他們舉了一個例子:“兵”這個漢字,在英文中擁有military、army等含義。李沛恆的外國同學們頓時對這種漢字意義的英文闡釋產生了很大興趣。這時候,李沛恆將一位女同學的英文名“Rana”輸入到翻譯軟件中,翻譯軟件給出了她英文名字的中國音譯名“拉納”。李沛恆說:“當她看到自己的中文名字出現在電腦上時,她特別開心,也特別激動。”

  吳洋正在英國萊斯特德蒙福特大學就讀。吳洋有很多外國同學對中國的古典建筑設計感興趣,他們非常好奇建筑中每個設計的含義和故事。“一般而言,中國設計元素中都蘊含著很多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他們對這些故事十分感興趣,我就講給他們聽。”

  其中,有外國同學問吳洋:“門檻的作用是什麼?”吳洋就會從門檻防風擋塵、阻擋蛇鼠的實用性講到“大夫士出入君門,不踐閾”,闡釋其詮釋的中國悠久的禮節傳統,讓他的外國同學贊嘆不已。

  交流交往增進理解包容

  王紫涵在參加送美食活動后,變得落落大方。她說:“我們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在與當地民眾的溝通中,我們還是會有一些害羞,總是互相鼓足勇氣然后才上前詢問。以后我還是想多參加這些活動,好讓自己敢於和陌生人溝通,敢於更自信地向他人介紹自己。”

  海外學子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下介紹中國時,也保持了對外國人個人意願、風俗習慣的尊重。

  王紫涵在活動中發現,有很多人會拒絕品嘗陌生人提供的食物。還有一些素食主義者,在聽到她們提供的美食是排骨時,就拒絕了。對此同學們都表示應該尊重不同的習慣。李沛恆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的外國朋友就無法接受火鍋食材中有動物內臟。”於是他就單獨為他們重新搭配了可以接受的食材。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面對誤解,學子學會用更加包容的心態。

  傅梓軒的韓國朋友們對中國的美食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去過中國,品嘗過真正的中國風味﹔另一種是沒有去過中國,隻在韓國吃過根據韓國人口味改良的中國菜。“真正品嘗過中國美食的韓國朋友立馬就被那種風味折服,而僅僅吃過改良菜的韓國朋友就會覺得中國菜也不過如此。”傅梓軒並沒有急於解釋后者對中國美食的誤會,他會細心挑選在韓國做中國菜相對“正宗”的餐館,然后推薦或者邀請朋友去吃。“吃完正宗的中國菜之后,我的韓國朋友們就會覺得中國菜好吃!”

(責編:岳弘彬、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