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傳統文化逐漸成為海歸創業沃土

2019年02月24日11: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文化的“海味兒”傳承

大圓祥博物館內,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木雕家具館收藏了包括屏風、茶架、床在內的大量清代家具。(受訪者供圖)

龍繡《龍騰四海》是陳潔團隊的代表作品。在“2011年中國旅游商品大賽”上,這幅作品受到嘉獎。(圖片來自網絡)

今年的元宵佳節,故宮首次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成了名副其實的主角,門票“秒光”,預約網站“癱瘓”。一場傳統燈會所點燃的公眾參與熱情、中國文化在當今所展現的魅力光芒,可見一斑。

在技術和形式的創新加持之下,傳統文化與百姓的生活更加契合,其中所體現的東方價值觀和中國元素,圍繞著“家”的內核,正在今天迸發出新的活力。

瞄准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海歸也頻頻在產品供給端發力。依托中國文化的厚重底蘊,傳統與“海味兒”的碰撞,讓海歸在文化傳承的廣闊舞台上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留住傳統內核

龍角高蹺、雙目如炬,金龍盤舞、騰飛沖天,說得便是這聞名遐邇的“銅梁龍”。2008年,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暖場表演之一,9條特制的銅梁大蠕龍在“鳥巢”翻騰跳躍,博得了在場幾萬名觀眾的陣陣掌聲。

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銅梁龍舞,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以“打鐵水、噴火花”為特色的銅梁火龍更是獨具特色,震撼奪目。2003年,還在日本留學的陳潔,在大阪觀看了一場受邀而來的銅梁龍舞表演,這令她驚喜不已——家鄉龍舞的精湛表演在國外同樣備受追捧。

時至今日,陳潔還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龍舞表演吸引了眾多日本觀眾,他們裡三層外三層地把現場圍住,邊看邊嘖嘖稱奇,對演出贊不絕口。幾年后,銅梁姑娘陳潔決定從日本回國創業時,她最先想到的,就是把這家鄉遠近聞名的“龍文化”做出些新“名堂”。

龍燈的制作過程中,匠人們常會在包括龍頭在內的關鍵部位繡上樣式精美的圖案,久而久之便形成一門獨特的刺繡手藝,當地婦女也會在自家被面、枕頭上刺些吉祥如意的樣式圖個彩頭,耳濡目染之下,陳潔也學了些刺繡手藝。2011年,依托銅梁龍的品牌效應,陳潔決定推廣“龍繡”,在銅梁龍為藝術載體的基礎上,結合銅梁本土挑花技藝推出刺繡產品。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潔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刺繡匠人,開設免費專業培訓班,對縣裡的留守婦女、失業工人進行技能培訓。掌握刺繡技巧后的婦女可以居家制作,定期交付成品,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能補貼家用。“通過發展本地文化,也可以帶動我們這裡的婦女一起增收致富。”陳潔說。

創新傳播手段

50多公裡之外,在同屬渝西地區的璧山,大圓祥博物館掩映於鄉野阡陌之中,館長劉健的大女兒劉煒2015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創辦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她想將這家民間博物館打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交流基地,讓更多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數萬件巴渝古代建筑構件靜靜地在這裡接受歲月洗禮。在對建於清朝咸豐年間的“天福碗廠”進行保護性升級改造后,佔地約50畝的廠區遺址煥發出嶄新生命力。

細琢蓮花的床框、栩栩如生的木雕,在數千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上千件明清時期的木雕門、門神門、匾額和窗櫺等藏品。劉煒說,博物館不能“藏於深山”,要“開門辦館”,“讓更多人了解”是傳承的基礎。

“父親曾告訴我,‘藏品活於放’,我認為可以為藏品注入些現代氣息,這與保護藏品的文化內核並不矛盾。”立足於“古今結合”,劉煒的想法是打造體驗式文化之旅,與此同時,她的團隊設計了幾十種文創產品——古法配比泥板的門神泥板畫套盒,印有卡通化吞口形象的食器小碗、書簽……這個曾在美國東北大學學習金融專業的海歸,想要讓這些老物件以更廣泛的形式“講”出自己的故事。

2017年10月,大圓祥博物館來了位特殊的客人,著名影星成龍到這裡參觀,在欣賞藏品的同時,他呼吁更多人參與到保護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

根據重慶市文物局在2016年統計的數據顯示,包括大圓祥博物館在內的正式備案登記的民營博物館在重慶總共有16家,它們也成為留住老城舊物、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劉煒看來,文化傳承很關鍵的方面還是要“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通過‘玩’來感知傳統文化,理解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慢慢地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

助力文化“出海”

致力於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歸創業者,是一支比想象中更為龐大的隊伍。本土文化背景與國際視野相結合,是他們的優勢。“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振興,需要每一位國人的參與,我們是為保護國粹出一點力。”留德回國后開辦了一家戲曲人物造型攝影工作室的王婧如是說。

如今,虛擬現實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劉煒“開門辦館”提供了新思路,她設想過引入VR,通過技術創新,將巴渝古建筑還原和展示在觀眾面前,彰顯價值內涵。

這兩年,陳潔給自家的“龍繡”打通了新的合作渠道。就在去年,她開始嘗試做來料加工,演出戲服、手包上都能看到設計別致的銅梁龍。不僅如此,結合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她也進行了產品形態的創新。

陳潔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雖然數量不多,但“龍繡”產品如今已經遠銷到了美國、德國等海外市場,“外國顧客很喜歡我們的刺繡香囊,說香囊‘雖小但非常有特色’。”

與此同時,她也意識到不少外國顧客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尊重,“本土客戶更注重產品形態和內容,外國客戶則對這種制作工藝本身更感興趣。”來自國內外市場的肯定,給了她堅持下去的動力。面對不同市場的個性化需求,陳潔也在思索如何豐富產品形式,吸引不同國別的中國文化愛好者。(孫亞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23日 第 10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