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把小我融入大我(憑欄處)

倪志良
2019年02月17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失“公”之“能”,易致精致利己的“小我”﹔失“能”之“公”,易致空談誤國之歧途。

 

  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南開大學考察調研,勉勵師生們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貢獻。

  百年南開大學,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惟“公”“能”兼修,小我方能融入大我。

  “允公”者,大公也。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強調醫治“愚、弱、貧、散、私”之五疾,先要矯其“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若被私欲蒙蔽,行動若被喧囂裹挾,個人很容易陷入小我之迷茫:認知糾結,情緒消極,行動無效。正所謂:“公”道遠,大我背﹔“公”道近,大我入。

  東北淪陷后,張伯苓在開學典禮上的“愛國三問”激勵眾多師生奔赴沙場﹔民族危難關頭,周恩來校友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皆出於大“公”。因為有了這份大“公”之心,當南開大學因積極抗日而遭到日寇“去其史、滅其魂”的毀滅性轟炸后,就有了老校長重建南開的堅定與執著﹔因為有了這份大“公”之心,當愛子張錫祜戰死沙場后,就有了老校長對校長夫人“求仁得仁、不必過於悲傷”的勸慰﹔正因為有了這份大“公”之心,就有了周恩來終其一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允公”,就是要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允公”,就是要承諾愛國愛群之“公”德,就是要強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公”心。

  “允能”者,最能也。它強調的是知中國、服務中國的能力,強調的是科學之“能”、專業之“能”、擔當之“能”。親歷了近代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老校長堅定了教育救國、科學強國的初心,堅定了培養“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專業人才的辦學理念。正是得益於這一初心和理念,百年南開,人才輩出,院士近百。

  當下,若想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教育需要少些浮躁與喧囂,需要多些“求真務實”的真思考,需要多些“心正、意誠”的真擔當,需要處理好“為學”與“為道”的關系。為學強調“書破萬卷,路行萬裡”“為學日益”,信息佔有盡量多些﹔為道則強調“不窺牖,見天道”“為道日損”,信息處理務必至簡、至上、至真。若無至簡、至上、至真,雜亂信息堆積過多,喧囂過多,反倒容易致使受教育者缺失“真思考”“真擔當”。近期,教育頂層設計層面公開反對“五唯”,明確抵制了“亂排名、亂評比”對“求真務實”的攪擾與破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隻有“真思考、真擔當”,才能鑄就專業之“真能”,才能鑄就個體意義和社會意義有機融合的生命之“真能”。

  失“公”之“能”,易致精致利己的“小我”﹔失“能”之“公”,易致空談誤國之歧途。若個人的頭腦完全被“小我”的資訊佔據,修齊平治、民族復興等大“公”就很難在其頭腦中存養,大格局的認知難以生成。沒有大“公”,難有大“行”,難得人生“大樂”,難以成就“大我”。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惟立大“公”之志,惟有大“公”之“能”,個體才能練就海一般的胸懷、山一般的崇高,小我才能融入大我,才能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7日 05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