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

今年年初,南京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教育規劃布局,鼓勵優質資源向新區、郊區、保障房片區輻射,加強薄弱地區教育資源配置。
近年來,南京市教育部門努力做好“優質均衡”文章,讓孩子們家門口上好學,把教育辦得處處都是學區房。
強弱牽手 放大優質資源
秦淮區的雙塘小學曾是一所條件很差的薄弱學校。“前些年每次教育部門組織統一招聘教師時,很少有老師願意選擇來我們學校。”校長闕俊回憶說。
2013年,老秦淮區和老白下區合並,新秦淮區成立,根據區委區政府的指示,區教育局決定將南京市雙塘小學與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進行一體化辦學試點,南京市雙塘小學校長、書記均由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副校長兼任。這一做法成了南京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一塊實驗田。
與一般意義上的名校辦分校不同,這種集團化辦學,讓薄弱學校“換了湯也換了藥”——兩校管理統一要求﹔教師統一安排﹔課程統一設置﹔教研統一備課﹔評價統一標准﹔調研統一實施﹔活動統一策劃。
如今的雙塘小學已經聲名鵲起,生源和教學質量發生了較大改變,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除了名校集團化辦學,還通過名校托管弱校、名校辦分校、名校兼並弱校等多種方式,有效緩解了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矛盾,使新校弱校實現華麗轉身。
近5年來,南京市共新增托管學校102所,新開辦名校分校67所,其中保障房片區9所﹔名校兼並弱校25所﹔新建教育集團、教育聯盟、辦學聯合體23個。全市優質資源覆蓋率已達95.8%。
名師流動 破除擇校之風
長期以來,中小學“擇校熱”普遍存在。對此,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告訴記者:“‘擇校熱’的核心是擇名師。讓師資流動起來,是實現教育均衡、破除擇校之風的關鍵。”
2014年起,南京確定秦淮、江寧兩區為試點,啟動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區管校用”試點工作。2017年,南京市政府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學教師“區管校用”管理改革,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均衡。各區每年教師交流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5%,城鎮學校骨干教師交流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骨干教師總數的15%。實行教師“區管校用”后,教師不再是學校的人,而是教師管理中心的人,方便優秀教師由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流動。
近5年來,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交流共計12779人,每年實際參加交流教師數佔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數的15%以上,名師流動成了家常便飯。
均衡分班 化解不平衡矛盾
2017年6月,南京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部署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分班工作,明確各校不得以各種名義設立實驗班、重點班、快慢班,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去年8月,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舉行的新初一均衡分班現場會上,學校依據入學測試成績、性別、生源校、獲獎情況、擔任班干部情況等維度綜合考量,進行分班。“均衡分班不僅針對學生,還涉及教師。”校長孫小紅告訴記者,學校力求所有班級團隊教師在工作經驗、專業能力、榮譽稱號、年齡結構、性別等各方面相對均衡。
“再也不用擔心進了大門進不了小門!”在平衡區域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均衡分班的實行,有效解決了校內生源與師資的不平衡,家長們對此紛紛點贊。
目前,南京各區義務教育學校均衡分班正陸續進行。南京市科教所所長左坤介紹,大數據証明了均衡分班對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南京教育發展發揮的巨大作用。不少學校採用“分班現場會”的方式,邀請教育專家、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親臨分班現場,落實均衡理念的同時,消除了各方的疑慮。(鄭晉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